一、發病原因
關于本病病因各家見解尚不統一,一般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1.胃壁肌層缺損 胚胎發育期,消化管來自內、中胚層。內胚層構成黏膜下上皮,中胚層構成肌層。當胚胎3~4周時,胃為食管擴張的梭形部分,胚胎5~6周時,胃左端開始有中胚層環肌的始基,起始于食管下端。胚胎6~7周時漸漸向胃大彎及胃底部發展。至胚胎9周時,胃的斜肌纖維可由環肌發展,最后形成縱肌。直至胚胎4個月時,發育仍不完善,但是胚胎后期縱肌發育較快,特別是胃底部,斜肌發育較慢,故在降生后賁門下胃壁仍很薄弱。如發育期發生障礙,即可形成肌層的缺損。
2.胃收縮拉力不均 當胃壁肌層缺損時,胃收縮的拉力不均勻,可造成胃的破裂。
3.賁門部大彎部過分擴張 有些學者認為胃生成過程中,賁門部大彎部的過分擴張(如小兒吞氣后),使胃內壓增加,肌層因此發生斷裂而至穿孔。
胃壁肌層缺損最常見于胃底部和大彎側。Kneisil提出,這是正常肌層發育尚未完全的薄弱間隙,這種小塊狀肌層薄弱區很可能是正常新生兒胃壁肌層尚未發育完全,在肌束之間有的交織間隙。這是正常發育過程,但在生后不久很快地繼續發育完善,這些間隙也隨之消失。
4.胃腸壁局部缺血 還有很多作者不同意胃腸道肌層變薄是一種先天性畸形,相反認為可能是胃腸壁局部缺血的結果。他們提出局部缺血是引起穿孔的常見病因。當窒息、低氧血癥、難產和出血等情況下,機體血流代償性重新分布,使胃腸道,腎和周圍血管床血液供應減少而保證心臟和腦血液供應。如果這個代償保護局部反應過強,可產生胃腸道局部缺血導致穿孔。
二、發病機制
胃破裂多見于胃大彎,破裂處胃壁壞死缺損,表現為線性破裂或漿肌層撕裂,且有黏膜下撕裂。破裂處邊緣整齊,但有不規則的壞死區,周圍胃壁漸漸變薄,破裂處肌層斷裂,斜肌及縱肌缺如,剩有黏膜、黏膜下層及漿肌層構成胃壁。偶可見到炎性細胞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