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主要是陸生螺類與淡水螺類,如螺、蛞蝓、蝸牛等;終宿主為哺乳動物,主要是鼠類,如黑家鼠、褐家鼠、黑線姬鼠、黃毛鼠等。成蟲寄生于鼠類的肺動脈內。廣州管圓線蟲雄蟲白色,大小為 (1 5~25)×(0.26~0.40)mm;雌蟲體內的白色子宮與充滿血液的腸支互相纏繞成紅白相間的麻花狀,大小為 (20~4 5)×(0.3~0.6)mm。有時,可在雌蟲的子宮內看見單細胞蟲卵。
二、發病機制
雌、雄成蟲交合后產卵,蟲卵進入鼠肺毛細血管,I期幼蟲孵出后穿破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部,再被吞入消化道,隨鼠糞一起排出。I期幼蟲在體外潮濕環境中可存活3周。當中間宿主將I期幼蟲吞食后,可在其體內發育為II期和III期幼蟲。III期幼蟲對人體有較強的感染力。人類多由于生吃含有III期幼蟲的淡水螺肉而感染,也可通過生吃中間宿主如魚、蝦、蛙等而感染,或當嬰幼兒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時,亦有可能獲得感染。III期幼蟲可侵入小腸組織、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隨血流到達肺、腦、肝、脾、腎、心、肌肉等各種器官組織,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病。
人類不是廣州管圓線蟲的正常宿主,只能充當其轉續宿主。III期幼蟲在人體內可發育為第IV、V期幼蜱或成蟲早期,但不能發育為性成熟的成蟲。幼蟲移行的機械性刺激和抗原性作用可使病變部位產生炎癥反應及過敏性反應。尤其是在死亡變性的蟲體周圍組織表現得最為明顯。如幼蟲在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時,可引起腦膜炎、腦膜腦炎、脊神經根腦膜腦炎或腦脊髓炎等。
此外,在巴西、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地區存在著一種由哥斯達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 costaricensis)引起的哥斯達管圓線蟲病,其主要引起腸和腹部病變,可致腸炎、腸膿腫、腸肉芽腫與腸穿孔。在患者的腸組織活檢標本中可發現其幼蟲,在糞便中則很難發現其幼蟲。在患者的血清中可檢出特異性IgG、IgM抗體。
三、病理改變
病變部位主要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腦、腦干、小腦和脊髓,主要病理改變為充血、水腫、出血、腦組織損傷及肉芽腫性炎癥反應。蟲蚴可堵塞所侵入組織的小動脈形成肉芽腫,肉芽腫內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如導致腦組織供血障礙,腦神經細胞出現空泡變性、軟化,腦膜出現嗜酸細胞性腦膜炎,肺組織則可出現膿腫或肉芽腫。在尸檢病例常客在腦、肺病變部位發現蟲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