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此病由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化膿性炎癥;流感桿菌引起非化膿性炎癥;厭氧鏈球菌是常見的產氣桿菌;變形桿菌和大腸埃希桿菌為全身衰弱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蜂窩織炎常見致病菌。其感染途徑有:
1.最常見為眶周圍結構炎癥蔓延 占全部病例60%~84%。主要為鼻竇炎癥侵及眶前部組織,篩骨板很薄,為0.2~0.4mm,并且有血管、神經穿過,因此篩竇炎癥容易擴散入眶,其次為額竇、上頜竇及蝶竇炎癥;牙周炎及根尖炎引起上頜竇前壁膿腫,向上波及眼眶;栓塞性靜脈炎經翼靜脈叢進入眼眶;面部及眼瞼癤腫、丹毒治療不及時炎癥蔓延至 眶隔前軟組織;急性淚囊炎向眼眶的蔓延。
2.外傷直接 感染 眼瞼穿通傷后,傷口處理不當,化膿性細菌直接 感染,形成蜂窩織炎。眼眶異物未及時取出,尤其是植物性異物,攜帶細菌多,易引起感染,并可伴有瘺管形成。瘺管閉塞時,蜂窩織炎發作,瘺管引流時又可暫時好轉。
3.血行感染 身體其他部位化膿灶經血行遷徙至眼眶,或膿毒血癥時眼眶同時發生炎癥。
4.其他 眼肌手術;視網膜脫離環扎或外加壓手術;筋膜炎向眶內脂肪蔓延;細菌性眼內炎眶內蔓延;眼內腫瘤壞死及廣泛的Coat’s病繼發球周炎;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的病人伴有眼眶蜂窩織炎等。
二、發病機制:
1.病原體被帶入眼眶內,不斷繁殖,產生有害物質,引起小血管和毛細血管擴張,管壁滲透性增加,血管內液體和細胞成分滲出,使組織水腫,嗜中性粒細胞浸潤,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炎癥癥狀。病灶內可見病原菌繁殖。白細胞最終崩解,釋放蛋白溶解酶,使局部組織壞死、溶解、形成膿腫,其周圍由新生毛細血管及成纖維細胞形成的肉芽組織構成膿腫壁,壁內不斷形成肉芽組織,最后形成瘢痕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