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性鞏膜炎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905年Schaudinn和Hoffman首先發現梅毒的病原體。蒼白密螺旋體為一細小而纖細的螺旋形微生物,有6~14個螺旋圈,兩端呈逐漸變細的錐形。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看不見,在暗視野或銀染色時均能看見。螺旋體的結構與革蘭陰性桿菌極為相似,其外表為一層透明質酸黏液層包繞,可能是具有毒力的致病物質。迄今所知,蒼白密螺旋體的天然宿主只有人類、某些猴類及高級類人猿。
二、發病機制:
梅毒不僅由性交傳播,而且可由感染的母親傳染給胎兒(先天性梅毒)。梅毒最初表現為蒼白密螺旋體感染處潰瘍,即無痛性硬下疳,多見于生殖器區伴局部淋巴結炎(一期梅毒)。1個月~3年后,經血液傳播導致二期梅毒,特征性表現為皮膚和黏膜損害及全身淋巴結炎。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個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可抑制蒼白密螺旋體,形成潛伏期。1/3的感染個體常在1~30年的潛伏期后形成三期梅毒,包括對蒼白密螺旋體及其代謝產物的免疫反應形成梅毒瘤(gumma)。梅毒瘤可出現在任何部位,常引起心血管損害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癥狀(癱瘓)。梅毒瘤內可發現蒼白密螺旋體。蒼白密螺旋體經感染的母親引起先天性梅毒,主要表現為早期黏膜皮膚損害、鞍狀鼻(saddle nose)、拱狀腭(arched palate)及骨膜炎(periostitis)等。晚期表現為基質性角膜炎、Hutchison牙齒、神經性耳聾(neurodeafness)和顱骨異常(skull abnormalities)等。先天性梅毒表現的Hutchinson牙齒、神經性耳聾和基質性角膜炎合稱為Hutchinson三聯征,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