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傳染源
傳染源是現癥梅毒患者及隱性梅毒孕婦。梅毒螺旋體可通過完整的皮膚或黏膜進入體內。早期梅毒皮膚黏膜損害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體,有很強的傳染性,隨著病程的進展傳染性越來越小,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受染的情況較少見。
梅毒螺旋體細長,5-15×0.1-0.2um,形似細密的彈簧,螺旋彎曲規則,平均8-14個,兩端尖直。電鏡下顯示梅毒螺旋體結構復雜,從外向內分為:外膜(主要由蛋白質、糖及類脂組成)、軸絲(主要由蛋白質組成)、圓柱形菌體(包括細胞壁、細胞膜及胞漿內容物),一般染料不易著色。梅毒螺旋體有生活發育周期,分為顆粒期、球形體期及螺旋體期,平均約30小時增殖一代,發育周期與所致疾病周期、隱伏發作及慢性病程有關。梅素螺旋體抗原分為三類:
1)螺旋體表面特異性抗原:
刺激機體產生特異的凝集抗體及密螺旋體制動或溶解抗體,后者加補體可溶解螺旋體。
2)螺旋體內類屬抗原:
可產生補體結合抗體,與非病原性螺旋體有交叉反應。
3)螺旋體與宿主組織磷脂形成的復合抗原:
當螺旋體侵入組織后,組織中的磷脂可粘附在螺旋體上,形成復合抗原,此種復合抗原可刺激機體產生抗磷脂的自身免疫抗體,稱為反應素(Aegagin),可與牛心肌或其他正常動物心肌提取的類脂質抗原起沉淀反應(康氏試驗)或補體結合反應(華氏試驗)。
1981年,Fieldsteel等采用棉尾兔單層上皮細胞,在微氧條件下培養成功,在人工培養基上尚不能培養。
梅素螺旋體對溫度、干燥均特別敏感,離體干燥1-2小時死亡,41℃中1小時死亡,對化學消毒劑敏感,1-2%石炭酸中數分鐘死亡,對青霉素、四環素、砷劑等敏感。
2.傳播途徑
胎盤途徑是先天性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梅毒螺旋體可以在妊娠4個月后由于絨毛膜細胞滋養層的萎縮,通過胎盤使胎兒受染。近幾年通過電子顯微鏡檢查發現,梅毒螺旋體在妊娠早、中、晚期均能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二、發病機制
人群對梅毒普遍易感。至今對梅毒的致病機制仍不十分清楚。梅毒螺旋體自母體內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后,在胎兒的肝、脾、腎上腺等內臟組織中大量繁殖,釋放入血,可引起皮膚、黏膜、骨骼、血液、內臟等病變,嚴重者可致流產、早產、死產。主要病理改變有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增生,致管腔閉塞,遠端局部壞死或干酪樣改變,或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瘢痕,使器官結構和功能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