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目前認為,HHV-6(全稱Human Herpers Viruses,中文全稱人皰疹病毒 6型)是該病的主要病因,但并不是惟一的病原。HIV-7感染亦可引起本癥。HHV-6還可引起嬰兒發生無皮疹的急性發熱性疾病。
1.HHV-6 美國Salahuddin等于1986年從6例各種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中分離出一種新病毒。其后的研究證明其基因構型與人類皰疹病毒特別是與CMV有66%同源性,屬于β-皰疹病毒科,于1987年定名為HHV-6。
HHV-6為嗜淋巴細胞病毒,可在T型及B型淋巴細胞內復制。根據抗原性不同,又可將HHV-6分為A、B兩組,兩組病毒間的基因同源性達96%以上,但兩型間的抗原性和致病性等方面略有不同。1988年從ES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白細胞分離出HHV-6。此后又從ES患者CD4+、CD8+、CD3+、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分離到HHV-6。應用中和試驗測定ES疾病不同階段的HHV-6抗體,其結果陽性率為18%~100%。目前已確認HHV-6感染是引起ES的病因。絕大多數ES由HHV-6B組感染引起,極少由A組感染引起。
HHV-6具有典型的皰疹病毒科病毒的形態特征,病毒顆粒呈圓形,由162個殼粒組成20面體對稱的核衣殼,直徑90~110nm;外面由皮質粒組成皮質層,厚約20~40nm;最外面覆蓋一層脂質膜,表面有不規則糖蛋白突起。核心是線狀雙鏈DNA纏繞在一核心蛋白周圍形成軸絲;成熟釋放的病毒顆粒直徑180~200nm。
2.HHV-7 Frenkel等于1990年首次從一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中分離出HHV-7。此后又從一患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體內分離出該病毒。病毒顆粒直徑約為200nm。HHV-7有囊膜。與HHV-6、CMV同屬于β-皰疹病毒科。
3.無癥狀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呼吸道飛沫傳播。胎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得到抗體,出生后4個月時抗體陽性率為25%,11月為76%,5歲時90%,17歲時達98%。
(二)發病機制
HHV對淋巴細胞具有親嗜性。
1.HHV-6 HHV-6的基因組為163~170kb,能編碼70多種產物,包括早期即刻蛋白IE-A和IE-B。HHV-6有2種變型(variant),變型A和B。兩種變型在核苷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在最保守的基因為95%~99%,而在差異最大的部位則有75%。有人提出HHV-6的這兩種變型應當被列入兩種不同的屬。不同變型在引起兒童或成人感染方面的親嗜性可能不同。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HHV-6在人類引起原發感染,并在感染消退之后,該病毒的基因組可在宿主細胞內長期潛伏存在。此病毒有 若干糖蛋白,其中gH糖蛋白可能在該病毒進入細胞引起感染以及使受感染細胞融合中起主要作用。
HHV-6的核酸主要潛伏在外周血單核細胞、唾液腺、腎及支氣管的腺體內,在一定條件下,HHV-6可被激活,引起再感染。HHV-6激活機制尚不清楚,研究顯示體內存在HIV、EB病毒、麻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時,可激活HHV-6。
在電鏡下無法將HHV-6與其他皰疹病毒區分開,但可用DNA雜交、PCR或用HHV-6特異的多克隆或單克隆抗體以免疫熒光抗體法將其與其他皰疹病毒區別開。HHV-6雖然與皰疹病毒屬中的巨細胞病毒最接近,但這兩種病毒之間沒有抗體交叉反應性。
2.HHV-7 基因研究顯示HHV-7與HHV-6和HCMV的DNA同源性較高。HHV-7可在臍帶血單核細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培養,方法類似HHV-6。HHV-7對T淋巴細胞有很強的親嗜性。此病毒也常存在于健康成人的唾液中。
因本病很少死亡,缺少解剖資料,發病情況仍不十分清楚,根據其他皰疹病毒發病過程推測為:病毒從口咽部入侵,很快到達局部淋巴組織,生長繁殖,大量進入單核細胞,并隨血流散播至全身器官組織。無論在感染極期、恢復期或甚至在健康成人中都可在循環的淋巴細胞中檢出病毒,最多在單核巨噬細胞中獲得陽性。病毒血癥引起臨床上各種表現。有認為皮疹系機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所致,但也有認為系病毒直接造成病變的局部表現。對熱退而疹出的機制尚未能解答。發現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似與HHV-6有協同作用,兩類病毒都侵入CD4 淋巴細胞并進行繁殖,HHV-6 促CD4+表達而利于HIV 入侵,而HIV 則能提高HHV-6 基因表達和繁殖,故HIV 感染促使免疫力下降,則使HHV-6 病毒得以生存和擴散。帶有HHV-6 病毒的巨噬細胞使受染的宿主細胞受體得以表達,而有利于該病毒在免疫低下機體中持續存在并有效地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