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要點
1、椎管的組成
椎管由各椎骨的椎孔連接而成。上端自枕骨大孔,下端終于骶管裂孔。其前壁為椎體、椎間盤和后縱韌帶,后壁為椎弓及橫韌帶。椎管在頸椎下部和腰椎兩處最寬,而頸椎中段和胸段較窄。因此,上述較
2、椎管的內容
椎管內有脊髓、脊髓膜、脊神經根、靜脈叢和脂肪組織等。
(1)脊髓的被膜
有三層由外向內分別為硬脊膜、蛛網膜和軟脊膜、與腦的三層被膜完全連接續。
(2)脊髓膜腔
①蛛網膜下腔 在蛛網膜與軟骨膜之間,并與顱內腦室和腦蛛網膜下腔相通,腔內充滿腦脊液。L2~S2水平的蛛網膜下腔較寬大稱終池,此處腦脊液較多,腔內僅有馬尾和終絲,腰穿和麻醉即經此腔進行。
②硬脊膜外腔 在硬脊膜與椎管之間的腔隙。腔內充滿脂肪組織和靜脈叢,腔內呈負壓狀態。
(3)椎內靜脈叢
位于硬脊膜外腔內,分為前、后二叢,分別位于椎管的前壁和后壁上,接受椎骨和脊髓回流的血液,匯入椎間孔處的椎靜脈,該靜脈在頸部注入椎靜脈,在胸部流入奇靜脈和半奇靜脈,在腰部匯入腰靜脈。
3、脊髓的血液供應
脊髓的血液供應主要來源如下:
(1)脊髓前動脈
發自動椎動脈,左右匯合成一支,位于脊髓前正中裂下行,沿途發出分支穿入脊髓,達到前角、側角、中央灰質、脊髓前束和側索深處,供應脊髓全長前2/3。
(2)脊髓后動脈
該動脈自椎動脈或小腦后動脈,左右各一支沿脊髓后根內側后外側溝下行,并與各節段和后根動脈相吻合,主要供應脊髓的后1/3。
(3)動脈冠
又稱冠狀動脈,系脊髓前、后動脈和根軟膜動脈的分支在脊髓表面相互吻合的血管叢、冠動脈在頸、腰膨大處較為密集,在胸段較稀疏。動脈與脊髓表面成垂直。發出分支沿軟脊髓隔進入脊髓。
(4)根動脈
分別自頸升動脈、肋間動脈和腰動脈發出,經椎間孔入椎管與脊髓前、后動脈吻合、使脊髓前、后動脈在下行過程中不斷得到血液的補充和加強。脊髓不同來源的血液,供應前根動脈能抵達脊髓約束6~10支,位于頸髓有0~~6支。位于頸髓有0~6根,胸脊髓2~4根,腰脊髓1~2根,其中一粗大的前根動脈稱腰膨大動脈(Adamkiewiez動脈)。后根動脈約有10~23根,分布脊髓背側,并與一對脊髓后動脈吻合。根動脈在胸腰段往往左側多于右側。
脊髓各段間不同來源血液供應的移行區,最易發生缺血障礙。如脊髓胸上段主要由肋間動脈分支供應,當相鄰數支肋間動脈受損傷或被結扎時,脊髓前動脈分支供應該節段脊髓血液不足,特別是第四胸節脊髓最易受損。同樣,第一腰節也是上、下根動脈分布的和移行區,易被損害。
二、脊椎結核并發截癱的原因和分型
截癱的分型目的在于為選擇治療的方案,比較治療效果和判斷預后提供客觀依據。
1.病變活動型截癱
病灶中的腔液、干酪物質和肉芽組織(軟性致壓物)脊髓受2~2.66Pa(15~20mmHg)壓力;死骨或壞死椎盤(硬性致壓物)局部血管栓塞脊髓水腫;極少病例由結核性肉芽組織穿過硬膜、引起結核性脊臘脊髓炎(Hodgson等1967)等綜合性原因致使截癱。這類型約占截癱病例的89%,除血管栓塞和結核性脊髓炎病例外,治療效一般較好。
2.病變治愈型截癱
在病晚期可由椎管內肉芽組織纖維化瘢痕包繞脊髓外,椎體病理性脫位或半脫位,特別病變在頸胸段上段胸椎和胸腰段為甚。脊椎發生后突畸形,合椎管拉長,脊髓過度延伸緊張跨于椎管前方的骨嵴上,萎縮或變性,磨損等多種原因引起癱瘓。這類約占截癱病例11%,預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