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頸椎不穩癥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其發病原因與上頸椎不穩癥不盡相似,上頸椎不穩癥的發病以先天性因素為主,而在下頸椎,后天性因素則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二)發病機制
1退行性變
自機體生長發育停止后即開始退行性變過程,意味著各組織將朝著推動自身形態與功能退化的方向發展。盡管這一過程持續到生命停止,但在不同階段所造成的病理解剖特點與后果并不一致。從頸椎失穩這一角度來看,其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
(1)退變早期椎節呈現輕度不穩:指纖維環及髓核剛剛開始脫水、體積變小及彈性降低的早期階段,在此情況下,椎節必然出現松動。在側位動力性X線片上,可以發現頸椎椎節出現輕度梯形變,此種病理生理改變易激惹后縱韌帶及根管處的竇椎神經,引起局部癥狀。此期所引起的癥狀相當于頸型頸椎病或頸椎間盤突出癥期頸椎病;同樣,此期也是這種類型頸椎病的病理解剖與病理生理學基礎。
(2)退變中期椎節明顯失穩:指椎體間關節等退行性變進一步加劇,髓核明顯脫水,并可出現纖維環的破裂及髓核移位,以及韌帶骨膜下間隙形成。在此情況下可以引起椎節的明顯松動及變位,嚴重者甚至出現半脫位樣改變。在此情況下,視原發性或繼發性椎管的矢狀徑不同而在臨床表現上有所差異。
?、俅笞倒苷撸褐缸倒苁笭顝皆谡7秶鷥?,患者大多表現為竇椎神經受刺激所出現的頸部癥狀,少有脊髓或神經根受激惹的臨床表現。
?、谛∽倒苷撸鹤倒苡?,椎節移位所引起的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征愈明顯。因此,其不僅具有頸型頸椎病癥狀,尚有可能出現根型、椎動脈型或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訴與體征。其特點是癥狀的變動幅度較大,與患者頸部的體位關系密切。
(3)退變后期椎節失穩后恢復:由于前期的明顯失穩引起椎間隙四周韌帶骨膜下出血、機化、軟骨化、鈣鹽沉積及骨化,從而使失穩的椎節逐漸恢復原有的穩定。盡管前縱韌帶、后縱韌帶以及周圍的其他韌帶為增生的骨贅所取代,并可對脊神經根、椎動脈或脊髓神經形成持續性壓迫,但椎節的穩定性卻獲得恢復。此種人體的自然防御機制對小椎管者是有害的,而對大椎管者則十分有利,因為后者一般不引起神經組織的受壓癥狀。
2.外傷與勞損
在現代生活中,外傷的機會日益增多,尤其是高速公路與高速車輛的出現更增加了脊柱損傷的機會。頭頸部的突發性外傷與頸部的慢性勞損均可引起椎節程度不同的松動與失穩,尤其是當外力引起椎節超限活動時,椎節韌帶易出現撕裂征,并可直接引起與頸椎退變早期或中期相類似的后果,尤其是椎節移位明顯及椎管狹窄者。
3.咽喉部炎癥
主要是咽喉局部及上呼吸道的炎性反應,甚易招至椎節周圍韌帶及關節囊的松弛,以致加重椎旁肌肉受累,導致肌肉無力,從而可以更進一步地加劇頸椎的不穩。
4.其他
包括頸椎的先天性畸形、在治療中過度的大重量持續牽引、不恰當的手法操作、不適當的頸部鍛煉以及其他凡是可以引起頸部肌肉萎縮的傷患等,均可引起或加重頸椎的失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