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先天性或發育性因素 骨骼因素:肩盂發育過小、臼面過深、肩盂過度后傾(后張角過大)、肩盂后下緣缺損等均是盂肱關節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肱骨頭發育異常、后上方缺損(西洋斧狀畸形)、肱骨逆向扭轉畸形使肱骨頭前傾角過大等往往是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基礎。
軟組織因素:見于胚層發育缺陷(messoderal)所致的全身性關節囊及韌帶松弛征(Ehlers-Danlos syndrome)。
2.麻痹性因素 肩周主要肌肉及支配肌肉的神經可因麻痹而致肩關節不穩定。臂叢神經損傷(包括產傷)、腋神經損傷、肩胛上神經卡壓癥、副神經損傷以及新生兒產癱后遺癥等均可造成肌肉癱瘓,發生肩關節不穩定。
3.外傷性因素 青壯年的外傷性肩關節脫位可造成關節囊的撕脫、盂唇剝離以及盂肱中、下韌帶損傷及松弛,是導致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和半脫位的常見原因。盂唇撕脫很難愈合,前下方盂唇撕脫可造成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前方盂唇剝離則易造成復發性肩肱關節半脫位。
肩袖的功能不僅關系到肱骨近側端的運動,而且對盂肱關節的穩定至關重要。肩袖廣泛撕裂使盂肱關節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出現不穩定。老年患者發生肩關節脫位的同時常合并肩袖損傷,以致日后出現肩關節不穩定。
肩袖間隙分裂(tear of rotator interval)是肩袖損傷的一種特殊類型。岡上肌腱與肩胛下肌的肌間隙分裂使完成臂上舉時二肌的協同作用,以及肱骨頭固定于肩盂上的合力作用明顯減弱,造成關節失穩,以及上舉過程中的肩肱滑脫(slipping)現象。
4.特發性肩松動癥 特發性肩松動癥為一種無明確原因、無解剖形態異常的肩關節多向性不穩定,可發生于單側或雙側。X線檢查見在上位出現肩肱關節滑脫現象,向下牽引上臂時出現肱骨頭向下松動(losening)。本癥在英美的文獻中被稱為多向性肩關節不穩定或多向性盂肱關節半脫位(multidirectional unstable shoulder),在日本則被稱為動搖性肩關節癥(loose shoulder)。有些學者認為,本癥患者的肩盂后下緣有缺損,肩盂后張角過大,是一種嚴格局限于肩肱關節內的不穩定。
5.精神因素 隨意性盂肱關節脫位及半脫位因肌肉隨意收縮所致。Rowe在1973年強調指出了本病病因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
二、發病機制
廣義的肩關節是指盂肱關節(第1肩關節)、肩峰下關節(第2肩關節)、肩肋胸壁間連結、喙肩鎖間連結、肩鎖關節及胸鎖關節6個部分構成的關節復合體,前三者是肩關節復合體的主要運動部分,后三者屬于微動部分。
狹義的肩關節是指盂肱關節而言。盂肱關節是由肩盂與肱骨頭組成的杵臼關節。肱骨頭較大,近似球形:肩盂關節面近似卵圓形,其面積僅為肱骨頭關節面的1/3,其盂較淺,呈碟狀,周邊有纖維軟骨環繞形成盂唇。肩關節囊壁較松弛且富有彈性,在前、后部及腋部形成皺襞,使肩關節保持了最大的活動范圍。肩關節不穩定通常是指肩肱關節的失穩。
肩關節依靠其韌帶組織、關節囊以及周圍的肌肉保持其穩定性,主要的穩定結構除了纖維關節囊、肩肱韌帶、喙肱韌帶以及加深關節盂的盂唇等關節內穩定裝置以外,還有肩袖肌群(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以及連接軀干和肩胛帶的肌群(胸大肌、胸小肌、菱形肌、肩胛提肌、背闊肌、斜方肌、前鋸肌等)。肩關節內穩定裝置、肩袖肌群、三角肌、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對肩肱關節的穩定性最重要。這些肌肉既是肩關節的穩定結構,又是肩關節運動的動力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