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型頸椎病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由于頸椎退變,髓核與纖維環脫水、變性,直接刺激竇椎神經末梢而致病。
(二)發病機制
在頸椎退變初期,主要表現為髓核與纖維環的脫水、變性與椎節局部張力降低,進而繼發引起椎間隙的松動與不穩,患者的癥狀常于晨起、過勞、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劇。椎節的失穩不僅引起頸椎局部的內外平衡失調及頸肌防御性痙攣,且同時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縱韌帶及兩側根袖處的竇椎神經末梢,以致引起頸部癥狀。此時大多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少數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過性上肢(或手部)癥狀,其范圍與受累的椎節相一致。當機體通過調整及代償作用使頸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后,上述癥狀即逐漸消失。因此,大多數病例有可能自愈,或僅采取一般措施即可使癥狀緩解,甚至消失。對于發病時間較晚的大椎管者,其病理改變多較復雜,除上述病理生理改變外,尚可伴有椎節邊緣骨質增生及骨贅形成等病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