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根型頸椎病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髓核的突出或脫出,后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或創傷性關節炎,鉤椎關節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鄰的三個關節(椎體間關節、鉤椎關節及后方小關節)的松動與移位等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與壓迫。此外,根管的狹窄、根袖處的粘連性蛛網膜炎和周鄰部位的炎癥與腫瘤等亦可引起與本病相類同的癥狀。
(二)發病機制
由于本型的發病因素較多,病理改變亦較復雜,因此,視脊神經根受累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癥狀及臨床體征各異。如果以前根受壓為主,則肌力改變(包括肌張力降低及肌萎縮等)較明顯;以后根受壓為主者,則感覺障礙癥狀較重。但在臨床上兩者多為并存,此主要是由于,在狹小的根管內,多種組織密集在一起,大家都難有退縮的余地。因此,當脊神經根的前側受壓時,在根管相對應的后方亦同時出現受壓現象。其發生機制,除了由于作用力的對沖作用外,也是由于在受壓情況下局部血管的淤血與充血所致,彼此均受影響。因此,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兩者同時出現者居多。但由于感覺神經纖維較為敏感,因而感覺異常的癥狀會更早地表現出來。
本型頸椎病引起各種臨床癥狀的機制有三:一是各種致壓物直接對脊神經根造成壓迫、牽拉以及局部繼發的反應性水腫等,此時表現為根性癥狀;二是通過根袖處硬膜囊壁上的竇椎神經末梢支而表現出頸部癥狀;三是在前兩者基礎上引起頸椎內外平衡失調,以致椎節局部的韌帶、肌肉及關節囊等組織遭受牽連,產生癥狀(例如受累椎節局部及相互依附的頸長肌、前斜角肌和胸鎖乳突肌等均參與構成整個病理過程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