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尿道癌的病因不詳,推測原因有以下幾種:①長期慢性炎癥刺激如慢性尿道炎;②與產傷,性生活損傷因素有關;③尿道化學藥物灌注繼發(fā)或伴發(fā)尿道癌;④與人類乳頭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有關,有研究表明59%的尿道腫瘤HPV陽性;⑤與尿道增生性病變惡變有關,如尿道肉阜、乳頭狀瘤。有報道在一組女性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術后,6%~13%發(fā)生尿道癌,多侵犯近端尿道。病因如下:A.尿道上皮細胞多中心同源起源性:整個泌尿系統(tǒng)均覆蓋著移行上皮,具同源性,尿道腫瘤多器官發(fā)病率為46.2%,發(fā)病的次序是順尿流方向;B.泌尿系腫瘤的淋巴轉移,直腸癌、陰道癌等轉移到尿道;C.手術中的擠壓,經尿道操作或排尿種植。隨著經尿道腔鏡治療膀胱癌的增多,應考慮脫落的腫瘤組織細胞種植到尿道的可能性。
二、發(fā)病機制
尿道癌分遠段癌和近段癌,前者癌灶位于尿道口至尿道前1/3段,也可逐漸擴展至全尿道或累及外陰;后者癌灶位于尿道其余2/3,較容易侵犯全尿道。
原發(fā)性尿道癌以鱗狀上皮細胞癌最多見,其次是腺癌及移行細胞癌等。轉移途徑包括血行、淋巴和局部浸潤,其中以淋巴轉移和局部浸潤為主。遠段尿道癌可轉移至腹股溝深、淺淋巴結,而近段尿道癌可轉移到盆腔淋巴結及髂內、髂外及閉孔淋巴結。
鱗癌來源于遠端的鱗狀上皮或移行上皮因炎癥反復刺激引起的鱗狀化生,其分化程度不一,分化較好的可看到癌珠及細胞間橋,分化差者則呈明顯異型性,并見較多的核分裂象。
尿道癌多呈局限性和持續(xù)性生長。Delela報道,50%的病人就診時為局限性病變,可向尿道遠近兩端至膀胱和外陰生長,也可浸潤性生長至陰道。
女性尿道癌分期常用Grabstald分期:
O期:原位癌,病變局限于黏膜層。
A期:病變達黏膜下層。
B期:病變浸潤尿道肌層。
C期:病變浸潤尿道周圍器官。
C1期:浸潤陰道壁肌層。
C2期:浸潤陰道壁肌層及黏膜。
C3期:浸潤鄰近器官如膀胱、陰唇及陰蒂。
D期:出現遠處轉移。
D1期:腹股溝淋巴結有轉移。
D2期:盆腔淋巴結有轉移。
D3期:腹主動脈分叉以上淋巴結有轉移。
D4期:遠處器官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