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創傷性栓塞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頭頸部的許多外傷可導致椎動脈創傷性栓塞,如頸部挫傷、頸椎骨折與脫位,頸椎因韌帶斷裂脫位壓迫椎動脈等。頭頸部因外力作用過度后仰或旋轉,也可損傷椎動脈。頸椎疾病行手法整復時,動作粗魯亦損傷椎動脈。
二、發病機制
椎動脈創傷性栓塞發生的部位不同,其損害亦有不同。
1.頸椎橫突孔段
椎動脈由無名動脈分出后,即進入第6頸椎以上的各頸椎橫突孔內垂直上行,與頸椎關系密切。頸椎骨折脫位時,椎動脈易受扭曲、壓迫致發生栓塞。血管壁受損傷或血管內膜撕裂,從而形成血栓,逆行向上發展。
2.寰樞關節的移行段
椎動脈在寰樞關節處離開頸椎橫突孔,由垂直轉為水平走向,緊貼寰椎后弓向內、向前行進。當有先天性齒狀突不連接,或在頸部感染、頸椎脫鈣、頸部韌帶松弛的病理條件下,頸部挫傷時極易發生寰樞椎脫位。枕骨髁向前滑脫,可壓迫椎動脈而致閉塞。且椎動脈在寰椎與樞椎兩個橫突孔之間直接被頭下斜肌和橫突間肌所包裹,當頭部受傷劇烈旋轉時,椎動脈可在此處受到任一肌肉的壓迫。
3.椎動脈枕骨大孔段
椎動脈在枕骨大孔處,穿過堅韌寰枕膜和硬脊膜進入顱內。頭部過度后仰時,兩膜可壓迫椎動脈。
頸內動脈和椎動脈為腦動脈主要供給的來源,兩動脈的分支在腦底互相吻合成腦底動脈環,又稱Willis氏環。
在正常人中,兩側椎動脈通過后交通動脈(頸內動脈分支)建有側支循環,當一側椎動脈受壓或栓塞時,可從另一側椎動脈獲得血液供給。如有動脈硬化或頸椎骨質增生壓迫血管,則上述側支循環的代償功能受到影響,挫傷后易發生椎動脈閉塞癥狀。如果存在血管畸形或較重的動脈硬化,或只有一側椎動脈供應基底動脈血流,挫傷椎動脈后易發生Willis環供血不足現象。正常兩側椎動脈不等大者占70%以上,若較粗的一側椎動脈有栓塞,易出現癥狀。此外,若已有頸椎骨刺壓迫椎動脈,基底動脈已有血栓形成,或已有重度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則受傷時頭向一側過度旋轉,足以造成基底動脈血流中斷而致突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