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豬囊尾蚴病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豬囊尾蚴病為人獸共患性寄生蟲病。人因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豬肉而被感染。在胃中,囊尾蚴的囊壁很快被消化,至小腸后經腸液及膽汁作用頭節翻出,靠其吸盤和小鉤固著于十二指腸和空腸曲下40~50cm處的腸壁上,頭節深埋于腸黏膜內,蟲體在腸腔中主要以腸內的消化食物為營養,頸節不斷地產生節片,形成鏈體。隨著蟲卵的受精發育,孕節片形成,從鏈體脫落,隨糞便排出。囊尾蚴發育成豬帶絳蟲一般約需8~12周。絳蟲成蟲長約2~4m,分1000節。一般感染為一條,個別有感染2~7條或更多者。在人體內可存活25年以上。人是豬帶絳蟲的終末宿主。中間宿主主要是豬,當病人患豬囊尾蚴病時,即變為中間宿主。其感染方式包括:
1.自體體內感染 現癥絳蟲病患者,由于嘔吐或腸道逆蠕動,可能使絳蟲孕節片和蟲卵反流至胃內,每節孕節片含蟲卵約4萬個左右。
2.自體體外感染 現癥豬帶絳蟲病患者的手沾染了絳蟲卵,經口食入胃腸道而感染。
3.異體感染 囊蟲病患者自身并無合并絳蟲感染,而是食入被絳蟲卵污染的水、蔬菜、水果等而被感染。絳蟲卵被中間宿主吞食后,在其十二指腸內經胃液膽汁等消化液的作用,卵內的六鉤蚴在24~72h后自胚膜孵化而出。
由于小鉤的活動及六鉤蚴分泌物的作用,六鉤蚴鉆入腸壁,隨后進入腸系膜小靜脈及淋巴循環,而被送至身體的各部位。到達寄生部位后,蟲體逐漸長大,中間細胞溶解形成空腔,并充滿液體。60天后頭節上出現小鉤和吸盤,約經10周囊尾蚴即可發育成熟。寄生于人體的豬囊尾蚴因寄生部位不同其形態和大小不盡相同,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0.5~2cm大小,3~5cm的也較常見。
二、發病機制
六鉤蚴隨血流進入腦部后,可分布于不同的部位,引起各種病理變化。寄生在腦實質的囊蟲一般為黃豆大小,多位于灰質與白質交界處,寄生在灰質的較白質的為多。當蟲體存活時周圍腦組織僅見少量成纖維細胞與神經膠質細胞,炎癥反應較輕,蟲體死亡后則周圍的炎癥反應較劇烈,有明顯的神經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與漿細胞浸潤,繼之有不同程度的纖維增生。當病變接近運動中樞時可引起癲癇大發作或失神、幻視、局限性癲癇,彌漫性腦實質受累則可導致顱內壓增高或器質性精神病,嚴重的可導致腦實質廣泛破壞和皮質萎縮形成癡呆。
寄生于腦室系統的囊蟲大小不一,在第四腦室最多見,病灶可單發或多發,可游離于腦室亦可黏附于腦室壁上。此類囊蟲易形成活瓣或引起腦膜粘連增厚而阻塞腦室孔,產生梗阻性腦積水,腦室擴大,晚期可導致腦萎縮、顱內高壓、腦疝等嚴重后果。
寄生于蛛網膜下腔、腦底池的囊蟲常多發成串,囊內多無頭節,由于周圍有空隙,阻力小,故體積較大,最大的類似葡萄,稱葡萄狀囊蟲,極易破裂。此類囊蟲可引起蛛網膜炎,形成腦膜的增厚、粘連,嚴重者可導致腦脊液吸收障礙,產生交通性腦積水。脊髓中的囊蟲可引起壓迫癥狀導致感覺、運動障礙。
腦囊蟲的組織病理形態可分為三個期:即活囊蟲期、變性囊蟲期和死囊蟲期。寄生于同一患者腦組織內的多個囊蟲,由于感染時期不同,其發育時間亦不同,可能見到各個時期的病理變化。
1.活囊蟲期
囊尾蚴頭、體、囊三部分均完整。頭部吸盤、頂突明顯。頂突下小鉤明顯可見。囊壁較薄,可分3層:內層為炎癥細胞,中層為纖維層,含有膠原纖維和網狀纖維,外層為絨毛層,鄰近腦組織有膠質細胞增生、血管內膜增生及炎性細胞浸潤。
2.變性囊蟲期
其內部結構仍可見到,但囊壁與周圍的炎癥反應層有不同程度的粘連。囊壁組織變得疏松,纖維斷裂。表層下出現空泡,細胞水腫,炎性反應層的成纖維細胞增多,纖維層變厚。電鏡可見絨毛斷裂,線粒體變性固縮,其下方的網狀纖維增粗,表層下細胞內糖原顆粒溶解等。
3.死囊蟲期
囊蟲頭、體、囊結構已模糊不清,呈粉紅色,有時僅看到鈣質小體。炎性反應層血管增生明顯。電鏡見絨毛大部消失,線粒體崩解。也可表現為炎塊,最后囊蟲完全液化被空泡狀纖維組織包裹,炎性細胞減少或無炎性反應,病變部位部分或完全鈣化。從積累的尸解資料看,病人因腦實質感染大量囊尾蚴,其炎性反應劇烈而明顯,可見到腦組織廣泛水腫充血,腦體積增大,腦溝回變淺,腦室系統常縮小,小兒可致顱縫分離。如囊尾蚴位于小腦延髓池,小腦腦橋角等部位,常伴有繼發性增生性蛛網膜炎、粘連和增厚,小腦扁桃體可充血、水腫及出血。腦組織可出現軟化灶,神經細胞可變性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