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一般認為,這是脾臟發育過程中先天異常造成的。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游走脾的發生存在繼發因素。正常脾臟因有脾胃韌帶、脾結腸韌帶、脾腎韌帶以及脾膈韌帶的支托維持和腹肌張力產生的腹內壓,而維持在一定的解剖部位。如胚胎期背側胃系膜發育存在缺陷,使得脾蒂變長,同時上述韌帶發育異常而松弛,則支托能力大大減弱,使得脾臟在腹腔中移位。繼發因素如脾大使韌帶被牽拉變長,腹部創傷或婦女妊娠期內分泌改變致腹壁肌肉松弛,經產婦產后腹肌軟弱無力等均是游走脾的誘發因素。
綜上,游走脾的病因有:①先天性脾支托韌帶如脾胃韌帶、脾腎韌帶等過長;②脾臟腫大沉重,同時有脾蒂過長、松弛。
二、發病機制
游走脾較正常的脾臟大,這可能是由于脾臟原有病變(如慢性瘧疾),也可能是因脾臟脫垂而脾蒂有扭轉、充血的結果。游走脾在早期常有較大的移動性,至晚期則可因周圍組織的粘連而較固定。約20%的游走脾可導致脾蒂扭轉,扭轉的原因不一。脾臟的上極較大,當其向下移位時,上極容易向中線傾斜,往往為扭轉的開始;而腹肌的收縮,腸襻的蠕動,體位的改變,以及外力的推移等,均可為促成扭轉的因素。扭轉發生的快慢和程度可有很大不同,其產生的病變也隨之各異:輕度扭轉或僅有半圈(180°)扭轉者,其結果多造成脾臟充血腫大,更甚者可有滲液、出血;扭轉至2~3圈者,因脾蒂血運完全被阻,可致脾臟完全壞死。周圍組織也可因滲出液的刺激而有局限性或彌漫性的腹膜炎,或者形成慢性的脾周圍粘連。如僅有動脈阻塞,則可造成脾臟萎縮和纖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