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動過速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器質性心臟病
約占86%,以50~70歲發生率最高,約65%的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以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性心臟病最常見,其中50%以上患者有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時室性并行心律占1.7%,多見于發病24h內,可間斷地出現達數小時,藥物容易控制,系良性心律失常。并行心律也可見于心肌病、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等。室性并行心律比室上性并行心律伴發心臟病的發生率高。房性并行心律健康人發生較多。
2.少見的病因
如尿毒癥、低鉀血癥、淀粉樣變、白血病、硬皮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腎炎等。洋地黃中毒不會引起室性并行心律。
3.壓迫頸動脈的過程中
可減慢、終止室性并行心律,但也可引起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動過速,此系對迷走神經刺激的急性反應所致。
4.有若干病例持續發生室性并行心律,但無病因可循。
5.約有15%的并行心律見于健康人
有人于運動后或吸煙后出現并行心律。有報告無器質性心臟病中青年人出現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動過速更多見,占74.5% (35/47)。過度疲勞、情緒變化、失眠等為常見的誘因,提示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動過速的產生,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或體液因素有關。
6.在心臟置入性起搏器的臨床應用中,
不少起搏性心律失常屬于并行心律的范疇。
7.小兒并行心律多不伴有器質性心臟病
大多是良性心律失常,也不易發生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動過速。也有報告年齡在2天~14歲的患兒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占65%,急性腎炎及其他疾病占12%,不明原因者占23%。多以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等為誘因。
二、發病機制
并行心律的電生理基礎是在心臟某個小范圍區域內,因各種病因而使細胞缺血、缺氧、變性等,使膜通透性改變,造成不同程度的膜電位降低,其中有些細胞產生3相阻滯;有些細胞使自律性增高而發放激動形成異位起搏點并可產生四相阻滯。起搏點周圍的傳導組織具有3相和4相阻滯聯合作用造成的不應期,當它們之間的正常傳導間歇相當狹窄即形成完整的傳入性保護作用。
并行心律的異位起搏點有規律地發放激動,它與其前主導心律的激動無關,并具有“保護性”傳入阻滯及傳出阻滯兩項特點:
1.保護性傳入阻滯 并行心律異位起搏點周圍存在保護性阻滯區,外界刺激被阻滯不能傳入,即存在“保護性”傳入阻滯。
2.傳出阻滯 系一種單向阻滯。并行心律的異位搏動點,雖然是有規律地發放,但不是每次搏動都能傳出引起心臟除極,此即為傳出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