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根據溶血發生的部位不同分類
根據溶血因素存在的部位不同,可將溶血性貧血分為紅細胞內和紅細胞外兩大類。
(1)紅細胞內因素;
紅細胞膜的缺陷 紅細胞膜結構的缺陷可造成膜的可滲透性、硬度異常,或不穩定和容易破碎。在大多數病例中,缺陷在于一種或一種以上骨架蛋白,紅細胞形態也異常。這些遺傳性膜的疾病,包括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畸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棘細胞增生癥,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其紅細胞膜對補體異常敏感,但其膜的缺陷是一種獲得性的異常。
血紅蛋白結構或生成缺陷 血紅蛋白結構異常,使血紅蛋白成為不溶性或不穩定,導致紅細胞僵硬,最后溶血。見于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鐮狀細胞貧血,血紅蛋白H病,不穩定血紅蛋白病,其他同型合子血紅蛋白病(CC,DI,EE),雙雜合子紊亂(HbSC,鐮狀細胞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
紅細胞酶的缺陷 為維持血紅蛋白和膜的巰基(硫氫基)處于還原狀態或維持足夠水平的ATP以進行陽離子交換的紅細胞酶的缺乏,可導致溶血性貧血
①紅細胞無氧糖酵解中酶的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磷酸葡萄糖異構酶缺乏,磷酸果糖激酶缺乏,丙糖磷酸異構酶缺乏,己糖激酶缺乏,磷酸甘油酸鹽激酶缺乏,醛縮酶缺乏,二磷酸甘油酸鹽變位酶缺乏等。
②紅細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的缺乏: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腺苷脫氨酶過多,腺苷三磷酸酶缺乏,腺苷酸激酶缺乏。
③戊糖磷酸鹽通路及谷胱苷肽代謝有關的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缺乏,谷胱苷肽合成酶缺乏,谷胱苷肽還原酶缺乏。
(2)紅細胞外因素:
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同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包括新生兒溶血癥、血型不合溶血性貧血等。 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溫抗體所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冷抗體所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與免疫現象有關的貧血(移植物排斥,免疫復合物等)。
非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包括繼發于感染、微血管病及化學物理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
①化學、物理、生物因素 :化學毒物及藥物如氧化性藥物及化學制劑、非氧化性藥物、苯、苯肼、鉛、氫氧化砷、磺胺類等;大面積燒傷感染;生物毒素:尿毒癥、溶血性蛇毒、毒蕈中毒等。
②創傷性及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人工瓣膜及其他心臟異常、體外循環、熱損傷(如燒傷、燙傷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綜合征。
③脾功能亢進。
④血漿因素: A.肝臟疾病:如血漿膽固醇、磷脂過高所致脂肪肝、肝硬化等引起靴刺細胞(spur cell)貧血。 B.無β脂蛋白血癥。
⑤感染性: A.原蟲:瘧原蟲、毒漿原蟲、黑熱病原蟲等。 B.細菌:梭狀茵屬感染(如梭狀芽孢桿菌)、霍亂、傷寒等。
⑥肝豆狀核變性(Wilsons病)
2.根據溶血是遺傳性還是繼發性分類
(1)遺傳性:
與紅細胞內因素相同。
(2)獲得性:
與紅細胞外因素相同。
二、發病機制
紅細胞過早地被破壞可以發生在血管外或血管內。血管外溶血即紅細胞被脾、肝中的巨噬細胞(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吞噬后破壞。血管內溶血是紅細胞直接在血循環中破裂,紅細胞的內容(血紅蛋白)直接被釋放入血漿。血管內的紅細胞被大量破壞,血紅蛋白被釋放到血液循環,出現血紅蛋白血癥(hemoglobinemia),血漿中游離Hb(正常0.02~0.05g/血漿)增高(血漿呈粉紅色或紅色)。游離Hb去路:
①與血漿中的結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結合成Hp-Hb復合物,參與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膽色素代謝。血漿如有較多游離的血紅蛋白,血漿可呈粉紅色,但由于高鐵血紅白蛋白呈棕色,高鐵血紅蛋白呈褐色,因此其粉紅色被掩蓋而不易看出。
②超過Hp結合能力時,則自腎小球濾出,出現血紅蛋白尿,部分可被腎小管重吸收,在上皮細胞內分解為卟啉,卟啉進入血液循環成膽色素,后二者重新利用,部分以含鐵血黃素存在于上皮細胞內,隨上皮細胞脫落,從尿排出(含鐵血黃素尿)。高鐵血紅白蛋白由于分子大、不出現于尿內。
③分離出游離的高鐵血紅素,與血漿中β-糖蛋白結合成高鐵血紅素蛋白(methemoglobin)或與凝乳素(hemopexin,Hx)結合,然后進入單核-巨噬細胞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