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兒血型不合溶血病病因
該病以母嬰ABO系統血型不合最為常見,其次是Rh系統血型不合。
發生于胎內,因胎兒紅細胞所具有的抗原恰為母體所缺少。妊娠期內,隨著胎盤的生長和胎盤表面擴張,使分隔胎兒血管與母親血竇的單層合體細胞變薄,當胎盤屏障出現小滲漏時,胎兒紅細胞即可滲入母循環中,產生相應抗體,這種IgG血型抗體可經胎盤進入胎兒循環與其紅細胞上抗原相結合,使紅細胞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遭受破壞而發生血管外溶血。
(1)ABO血型不合
多發生在母親O型,嬰兒是A型或B型;極少數發生在母-嬰為A-B、A-AB或B-A、B-AB血型。由于寄生蟲感染,注射傷寒疫苗、破傷風或白喉類毒素等,均可使機體產生抗A或B的IgG,在某些植物亦含有A-B血型物質,故O型母親在孕前早已產生了相應的抗A、抗B的IgG,因此,ABO溶血病約40%-50%發生在第一胎;
(2)Rh血型不合
1)Rh血型系統共有6種抗原
即C、c、D、d、E、e,其中以D抗原性最強,也是引起Rh溶血病最主要的抗原,有時E抗原引起的溶血病也有發生;
2)Rh陽性或陰性細胞僅指Rh(D)抗原
是否存在而言,RhE溶血病時,孕母血型雖為Rh E陰性,但因存在D抗原,故其紅細胞仍為Rh陽性。Rh溶血病時胎兒血型陽性的紅細胞主要在分娩過程中進入母體血循,在官內進入的機會很少,一般進入的血量都不多,具有抗原的紅細胞第一次進入母體后逐漸集聚在脾臟中,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使脾臟免疫活性細胞產生抗體,開始產生的抗體是IgM,不能通過胎盤,以后產生的IgG才能通過胎盤。第一次產生抗體的數量少,速度慢,至少需8—9周或6個月,此時稱該婦女已致敏。一旦致敏就不能回復到未致敏狀態。在致敏過程中同時出現免疫記憶細胞,永久存在。至該婦女第二次懷孕Rh陽性胎兒時,抗原再次進入母體,則引起強烈反應,lgG抗體產生速度快,數量多,因此Rh溶血病多發生在第二胎及以后的嬰兒。或在第一胎前孕婦曾接受過Rh陽性輸血,已使其致敏,則第一胎也可發生溶血癥。至于AbO溶血病因自然界有天然抗原存在,不少婦女在第一胎懷孕前已致敏,因此約有50%患嬰為第一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