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抗磷脂抗體是指狼瘡抗凝物質(lupus anti-coagulant,LA)、抗心磷脂抗體(anti-cardiolipid antibody,ACL)或針對其他磷脂或磷脂復合物的一組自身抗體。抗磷脂抗體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用細菌免疫動物可誘發抗磷脂抗體的產生,說明感染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另外,還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有研究報道HLA-DR7及DR4在抗磷脂抗體綜合征患者中出現的頻率增高。抗心磷脂抗體陽性者HLA-DR53出現的頻率較高。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最基本的病理特點是血栓形成,所有的臨床表現均與之有關。以往認為抗磷脂抗體只針對帶陰電荷的磷脂,現在發現抗磷脂抗體可能更直接作用于一種或多種與磷脂結合的血漿蛋白質或這些蛋白質與磷脂結合的復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β2糖蛋白Ⅰ(β2-glycoproteinⅠ,β2-GPⅠ)和凝血酶原。另外的磷脂結合蛋白質有蛋白質C、蛋白質S以及血管內皮細胞表面分子如血栓調節素(thrombomodulin)等。抗磷脂抗體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主要是抑制蛋白質C的抗凝途徑。正常情況下,凝血酶等誘導蛋白質C的活化,活化的蛋白C在蛋白S及因子V的協同作用下,可使活化的因子V(Va)及Ⅷ(Ⅷa)失活,從而抑制凝血酶的活化,阻斷凝血的進一步發展而達到凝血與抗凝的生理平衡。抗磷脂抗體能抑制蛋白C的活化,從而阻斷上述反應途徑,使蛋白C的抗凝途徑被抑制,促進凝血及血栓形成。另外,抗磷脂抗體能增加血管內皮細胞表達組織因子(因子Ⅲ)的表達,從而活化外源性凝血途徑。還有報道,抗磷脂抗體能抑制血管內皮細胞釋放花生四烯酸,使前列環素及前列腺素E2的產生減少,從而有利于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內皮及血栓的形成。②作用于血小板,抗磷脂抗體能增加活化的血小板釋放血栓烷素A2(ThromboxanesA2,TXA2)。而血栓烷素A2則可進一步激活其他血小板并刺激血小板釋放各種化學因子,從而引起血小板的連鎖活化,活化的血小板通過其表達的表面受體與纖維蛋白原結合。纖維蛋白原起橋梁作用連接不同的血小板,導致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
(二)發病機制
APL抗體引起APS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APS中血栓形成機制與APL抗體有關。磷脂本身是正常抗凝系統中的成分之一,因APL抗體與抗凝系統中某些蛋白,有交叉反應而造成了血凝異常。β2糖蛋白Ⅰ(β2-glycoprotein Ⅰ,β2GPⅠ,一種載脂蛋白)本身通過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而具有抗凝作用,當它和APL抗體或抗β2GPⅠ抗體結合后則促使了血凝作用。引起血小板減少是由于IgG型APL抗體對位于血小板膜內側面的磷脂酰絲氨酸(PTC)的作用。當血小板被激活時PTC就被暴露并與APL抗體結合而使血小板破壞、聚集,APL抗體也可與紅細胞的PTC結合而引起溶血性貧血。此外,APL抗體對內皮細胞、前列環素的作用及與補體受體、細胞表面黏附分子等的交叉反應,也可能是發病機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