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腎小管-間質腎炎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腎小管間質性腎炎是一大組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腎臟疾病。按病程,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按病因則有感染性、藥物性、免疫介導和遺傳代謝障礙引起的間質性腎炎等。
1.感染 包括細菌感染(鏈球菌、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等),軍團病菌、鉤端螺旋體、弓形體原蟲、病毒感染等。上述病原所致腎臟或全身性感染均可誘發TIN,但并非病原體直接侵襲腎臟,而是免疫反應機制。
2.藥物反應 常見抗生素類藥物(如氨基糖苷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兩性霉素、四環素族、磺胺類、阿霉素、抗結核藥等)、非激素類抗炎藥(消炎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重金屬鹽(如鉛、汞等)的長期接觸、抗癲癇藥物、麻醉劑、中樞興奮劑、免疫抑制劑、利尿劑等。
3.尿路梗阻或膀胱輸導管反流 致腎小管-間質損傷。
4.免疫性腎小球病變 包括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免疫復合物沉積等。
5.血管性疾病 如腎動脈硬化、腎動脈血栓形成或腎靜脈血栓形成。
6.代謝性疾病 高尿酸血癥、尿酸鹽腎病、胱氨酸尿癥、高鈣血癥、長期低鉀血癥等。
7.其他因素
(1)遺傳因素:家族性間質性腎炎、海綿腎、先天性多囊腎等。
(2)腫瘤:白血病、淋巴肉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3)放射性腎炎等。
二、發病機制
1.免疫機制 包括細胞免疫介導的急性間質性腎炎、體液免疫介導的急性間質性腎炎、補體活化、IgE介導(血IgE升高、血和尿嗜酸細胞計數↑)等機制。
2.非免疫機制 包括各種全身性感染、藥物及DIC等毒性物質損傷。由于腎血流量大、腎內皮細胞總面積大、腎小管代謝率高、腎臟的逆流倍增系統以及腎酶被抑制,均使腎臟易發生中毒。
3.病理改變 (1)肉眼所見:腎臟大小正常或輕度增大,病變主要在髓質,可呈局灶性或彌漫性損害。 (2)鏡下所見:腎小球多正常,偶有系膜細胞增生或新月體形成。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壞死、退行變性、增生,腎小管基底膜皺縮與斷裂。間質區顯著水腫,多種細胞浸潤。免疫病理提示在間質系膜區有中等量纖維蛋白原、C3、C4、IgG沉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