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中毒性腎病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由于長期職業接觸、環境污染、誤服和重金屬制劑的應用等,使重金屬經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膚吸收入體內,引起腎損傷。重金屬蛋白結合物經腎小球濾過后由近端小管重吸收,蛋白在此被分解,重金屬釋放出來而發生毒性效應。在其他與小管重金屬損傷有關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可能是重金屬與腎臟的親和性、半衰期以及重金屬本身的毒性。
二、發病機制
重金屬引起的腎臟損害的機制有以下3方面:
1.直接毒性作用
多數重金屬有直接毒性作用,與劑量密切相關。當含有重金屬的尿液流經近曲小管時,近曲小管細胞則成為重金屬毒性的主要靶器官,近曲小管重吸收和排泌,從而使小管上皮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壞死。
2.免疫損傷
某些重金屬如汞、金等,可損傷腎組織,使其抗原性發生改變,產生自身抗體,引起腎小球免疫性損傷。
3.腎缺血
重金屬的直接毒性作用造成腎小管功能障礙或急性腎小管壞死,或其溶血作用引起的溶血尿毒癥綜合征,使流經致密斑的尿流減慢,尿鈉增高,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導致腎血管痙攣,腎缺血,并通過細胞內鈣離子積聚、磷酸酯酶激活、花生四烯酸產物生成、氧自由基產生等環節造成腎損傷。如重金屬鉛中毒性腎病,鉛被人體吸收后,以腎和骨的濃度最高。高濃度的血鉛與近期鉛接觸相一致,而正常的血鉛濃度并不排除過去有鉛接觸,也不排除體內鉛負荷增加。在體內與可濾過的血漿配體結合的鉛經腎小球濾過后,主要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腎臟的鉛排泄也經腎小管轉運。鉛可自由通過小管細胞膜的管腔面和基底面。在胞質內,鉛與一種蛋白結合成不溶性金屬蛋白復合物,沉淀于胞核內形成光學顯微鏡可見的特征性嗜酸性包涵體。前述鉛結合蛋白的部分特性已被認識。這種蛋白富含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甘氨酸。鉛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阻斷線粒體氧化磷酸化。
飲酒可能增強鉛的腎毒性,兩者的腎毒性可能有協同作用。血鉛水平增高和小管功能多種障礙可見于慢性酒精中毒患者。
目前認為潛在的或有臨床癥狀的鉛中毒均可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有力支持該認識的流行病學證據有:
(1)在鉛接觸人群的死亡構成比中,以慢性腎功能衰竭為高。
(2)對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急性鉛中毒兒童的隨訪結果,較多死于慢性腎功能衰竭。
(3)美國南部飲用非法釀造(如使用含有大量鉛的冷卻器蒸餾)的威士忌的人群,慢性腎功能衰竭發病率高。但對職業性鉛接觸者數年生物學監測的結果未能驗證上述證據,對前述相互矛盾的研究結果的解釋是,鉛毒性可能被其他危險因素如其他金屬、藥物、酒精以及個體素質等加強。
病理生理學研究提示,鉛還有致高血壓作用。認為鉛可使腎灌注減少,同時外周阻力增加;經鉛的急性刺激腎小球旁器細胞數目可增加;并能引起α-腎上腺素能活性增強。鉛與動脈高血壓的關系是復雜的,目前,有人認為鉛致高血壓作用可能通過鈣依賴機制。因為飲食中鈣和磷與鉛重吸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