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多由于外傷引起,新生兒由產傷引起,部分患兒由于凝血機制障礙引起,如維生素K缺乏或血友病導致的自發性出血。
二、發病機制
急性硬膜下血腫是指頭部外傷后3天內出現臨床癥狀的硬膜下血腫,其發生率明顯低于硬腦膜外血腫,原因為小兒腦組織彈性好,顱骨內板較為光滑,故對沖性損傷引起的硬腦膜下血腫較成人少的多。在年長兒童,常合并有嚴重的腦挫裂傷,破裂的腦皮質動靜脈出血,可使血液直接流入硬膜下腔形成血腫,又稱復合型硬腦膜下血腫,此型患兒病情發展較快,常常硬膜下血腫和腦內血腫并存,導致顱內壓急劇增高,短期內形成腦疝,預后較差。在嬰幼兒,急性硬膜下血腫多見于輕微的頭部外傷后,出血來自于靜脈竇或橋靜脈的撕裂,多數無明顯的腦挫裂傷,稱為單純性硬膜下血腫;患兒通常小于2歲,常因頭部外傷時,顱骨變形和腦組織移位,使硬膜下腔內橋靜脈的穿行段受到牽拉以致破裂出血,靜脈性出血緩慢,而且腦原發性損傷也比較輕,所以病程發展較緩,預后也較好。
急性硬膜下血腫在新生兒中也可發生,多繼發于分娩性腦損傷。損傷是由于產程中產道的擠壓力和應用產鉗、胎頭吸引器所引起。出血多來自于橋靜脈和硬膜竇的撕裂,患兒可在生后幾小時內表現為短暫的無癥狀期,隨后出現面色蒼白、呼吸困難、前囟膨隆張力增高,同時可伴隨有局部神經體征如:肢體肌力減弱、瞳孔擴大或局灶性癲癇發作,如果出血量多,嬰兒還可出現出血性休克的表現。診斷能被CT檢查所證實,因急性硬膜下血腫主要由塑形完好的凝固血塊組成,故經前囟硬膜下腔穿刺引流很少被考慮,常常需要急診開顱行硬膜下血腫清除術和出血點電灼止血。嬰兒坐位娩出常導致后顱凹硬膜下血腫,是由于頭部過度拉伸導致后顱凹橋靜脈和鐮幕的撕裂引起,血腫的占位效應可產生梗阻性腦積水,表現為前囟的膨隆及張力增高,當腦干直接受壓時可出現呼吸循環功能的障礙。枕下急診開顱血腫清除并控制出血點手術是首選的治療措施。
還有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腫是因為小兒維生素K缺乏或血友病導致的自發性出血引起,先天性腦積水腦室腹腔分流術后的腦脊液的過度引流也是較為常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