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育性髖脫位并發癥
一、并發癥:
本癥可致跛行和腰痛。
1.再脫位 可發生在手法復位當時或在復位以后。再脫位的程度可從輕度半脫位到完全脫位。晚期再脫位可發生在石膏固定期間或拆去石膏后。
妨礙復位的因素亦可引起再脫位,更換石膏時病兒躁動或粗暴檢查也可引起再脫位。前傾角過大是后期脫位的原因,多在開始走路后發生。在石膏內發生脫位者,需拆去石膏作關節造影。對復位不滿意的,需再切開復位。
2.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為醫源性并發癥。可由于閉合復位石膏固定于過度外展位及內收肌緊張而對軟骨及骨造成的機械性壓迫,或切開復位的創傷,以及拆除石膏后強力活動髖關節所致。若發生在股骨頭骨化中心出現以前,X線照片表現為骨化中心出現晚、股骨頸變寬。若發生在股骨頭骨化中心出現后,則先表現為化骨核密度增加,繼而有吸收變化。最后股骨頭扁平。缺血壞死后期,因粗隆代償發育而并發髖內翻。
3.骨折 閉合或切開復位時可因暴力而引起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頸或粗隆下骨折。大兒童多并發于長期牽引,骨廢用萎縮。一旦發生骨折,要待骨折愈合后再處理脫位。若術前有前傾角過大者,在處理醫源性骨折時可一并糾正。
4.神經麻痹 復位時過牽或手法使股骨頭與骨盆壓擠,均可損傷神經。坐骨神經或股神經可受損傷。如能及早診斷,應使之再脫位以減少神經的張力。
5.術后關節活動受限或強直 其原因多與手術破壞關節軟骨面,術前或術中松解關節四周軟組織不充分,術后石膏固定過久,過早負重或術后牽引不足,感染和病兒年齡太大有關。個別病兒有瘢痕體質也是關節強直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