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并發癥
1.肝癌結節
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往往因凝血功能障礙,非手術治療難以止血,死亡率幾乎達100%,因此,只要患者一般情況能耐受手術,應積極爭取手術探查,止血治療。
(1)手術適應證:
①診斷明確的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伴休克或短期內血紅蛋白迅速下降者。
②估計能行肝癌切除或其他有效治療者。
③不能排除其他原因的內臟出血。
④肝功能代償良好,無肝性腦病、大量腹水或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2)手術方法有:
①局部填塞縫合術。
②肝動脈結扎術。
③肝動脈栓塞術。
④微波高溫固化止血法。
⑤肝葉或段切除術。
2.肝性腦病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將肝性腦病分為四期。
Ⅰ期為前驅期,患者出現輕度性格改變。
Ⅱ期為昏迷前期,出現精神錯亂、意識模糊,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可出現撲翼樣震顫,腦電圖出現θ波。
Ⅲ期為昏睡期,患者以昏睡為主,可有撲翼樣震顫,腦電圖出現明顯的θ波和三相慢波。
Ⅳ期為昏迷期,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反射消失,腦電圖出現δ波。
根據其臨床過程分為3種類型,即急性型、慢性型和中間型。肝癌所致的腦病多屬中間型。
肝性腦病是在肝功能衰竭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對肝癌患者,要注意護肝治療,避免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保持水、電解質平衡,防止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的發生。在治療上應消除肝性腦病的誘因,控制感染,減少氨的攝入和體內形成,促進氨的排泄,改善肝功能,促進肝細胞再生,應用支鏈氨基酸、廣譜抗生素以及對癥支持治療。
3.消化道出血 大多數因肝硬化或癌栓導致門靜脈高壓,引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而出血。患者常因出血性休克或誘發肝性腦病而死亡。此外晚期肝癌患者亦可因胃腸道黏膜糜爛、潰瘍加上凝血功能障礙而引起廣泛滲血等現象。肝癌病人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
(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肝癌患者常合并有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常因門脈高壓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而肝癌及門靜脈癌栓可以加重門靜脈高壓,使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2)門脈高壓性胃病:由于門靜脈高壓,導致胃黏膜血流減少,黏膜下層廣泛水腫,黏膜缺血、缺氧、代謝障礙、胃黏膜屏障受損功能降低。
(3)凝血功能障礙:肝癌患者肝功能降低導致凝血因子合成減少,纖維蛋白溶解性增高及血小板質量異常,導致凝血障礙,一旦發生消化道出血,常常不易自行停止。
(4)肝癌結節破裂出血,血液可自膽道系統流出,排入腸道。
(5)肝癌轉移,直接浸潤胃腸道黏膜血管,引起消化道出血。
肝癌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主要為止血和抗休克,包括止血藥物、休息、輸注新鮮血液等。根據不同原因的出血可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可采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硬化劑多點注射或圈套套扎止血;門脈高壓性胃病口服或靜注質子泵抑制劑及黏膜保護劑等。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止血治療。由于這一類病人常不能耐受肝葉切除術,因此盡可能在手術中采取腫瘤局部治療。
4.血性胸腹水 膈面肝癌可直接浸潤或經血流或淋巴轉移引起血性胸水,常見于右側。
5.繼發感染 因癌腫長期的消耗,抵抗力減弱,尤其在放射和化學治療后血白細胞下降者,易并發各種感染,如肺炎、腸道感染、真菌感染等。
6.其他并發癥 原發性肝癌因長期消耗,機體抵抗力減弱或長期臥床等而易并發各種感染,尤其在化療或放療所致白細胞降低的情況下,更易出現肺炎、敗血癥、腸道及真菌感染等并發癥。靠近膈面的肝癌可直接浸潤,或通過淋巴路、血路轉移引起血性胸腔積液。也可因癌破裂或直接向腹腔浸潤、播散而出現血性腹水。此外,也有人報道因肝靜脈癌栓而導致右心房癌栓阻塞經手術摘除成功的病例。Ehrich報道1例急性右心房癌栓阻塞,經手術摘除的癌栓大約10cm,病理報告為原發性肝細胞癌轉移性癌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