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膽紅素腦病(核黃疸) 新生兒溶血病的主要并發癥是由非結合膽紅素對中樞神經系統毒性所引起的腦病。由血紅素降解而來的非結合膽紅素是一種極性化合物,不溶于水,此種極性分子可進入腦部。膽紅素對腦的損害由其在腦內的沉積引起,取決于以下3種機制:①即使在“生理性高膽紅素血癥”時,膽紅素也可連續通過血-腦脊液屏障,但多數不引起永久性神經損害;②在病理條件下,血漿游離膽紅素明顯增加,使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膽紅素明顯增加,膽紅素與神經細胞結合,造成在腦組織的沉積;③某些因素如敗血癥、缺氧、發熱和酸中毒等可進一步損傷血-腦脊液屏障,增加膽紅素向腦內滲透。核黃疸的術語是基底節和小腦被膽紅素染成黃色而得來。腦病臨床癥狀常在生后2~5天出現,也可出現于晚些時期。早期癥狀有厭食、睡眠不安、肌張力減低、呼吸暫停和擁抱反射消失等。病情繼續發展可出現高聲尖叫、痙攣狀態和角弓反張,繼而出現呼吸不規則和肺出血,常導致死亡。存活者可留有持久后遺癥如感覺神經性耳聾、誦讀困難、語言障礙,重者有腦性麻痹、智力障礙、共濟失調和手足徐動癥等。由高膽紅素血癥發展為膽紅素腦病可分為4期:①先兆期;②痙攣期;③恢復期;④后遺癥期。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發生膽紅素腦病常缺乏典型的痙攣癥狀。
2.其他 少數病例可發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3.重癥患兒可有血糖減低 與血中胰島素含量增高有關。低血糖可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和增加膽紅素的毒性作用,應定期予以監測并采取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