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補氣血還是耗氣血
艾灸對氣血的調節作用具有雙向性,合理操作通常以補益為主。其效果與個體體質及操作方法密切相關,并非單一方向作用。
艾灸通過溫熱刺激特定穴位激發經絡功能,可促進氣血運行與臟腑調和。體質虛寒、氣血不足者選取足三里、關元等穴位,通過溫通作用改善血液循環,增強機體能量代謝。但實證體質或操作不當時,過量艾灸可能引發燥熱反應,導致津液損耗。研究表明,每次艾灸控制在15-20分鐘,隔日進行可避免過度消耗。臨床觀察發現,辨證取穴比固定部位施灸更利于氣血平衡,如血海穴配合三陰交能有效調節血虛狀態。施灸過程中出現口渴、燥熱等反應時需立即停止。
建議根據體質狀態選擇穴位與灸量,虛證人群優先采用隔姜灸等溫和方式。施灸后注意保暖避風,及時補充溫水。孕婦、高熱患者及皮膚破損部位禁止施灸。如出現持續疲勞或上火癥狀,需到中醫科進行體質辨識,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