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表性胃炎是胃黏膜表層發生炎癥的一種慢性胃炎類型,通常由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刺激或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引起。其病變主要局限于黏膜淺層,未累及深層腺體結構,多數患者通過規范治療可有效改善癥狀。
1、病因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該菌可破壞胃黏膜屏障。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護機制。過量飲酒、高鹽飲食等不良習慣可直接損傷胃黏膜,辛辣食物可能刺激胃酸分泌過多。
2、臨床表現
典型癥狀包括餐后上腹部隱痛或灼痛,伴隨噯氣、食欲減退。部分患者出現惡心、反酸等消化不良表現,癥狀常在進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約20%-30%的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僅在胃鏡檢查時發現。
3、診斷與治療
胃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水腫或糜爛,需配合病理活檢確診。根除幽門螺桿菌常采用四聯療法(如奧美拉唑+膠體果膠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癥狀明顯者可短期使用雷貝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配合鋁碳酸鎂等胃黏膜保護劑。治療期間需保持規律飲食,避免腌制、油炸食品。
出現持續上腹不適建議及時進行胃鏡檢查,確診后需遵醫囑規范用藥。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飲食清淡,戒煙限酒,避免使用損傷胃黏膜的藥物。病情穩定期可適量食用猴頭菇、山藥等具有黏膜保護作用的食物,但需注意個體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