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急性活動性炎是指胃黏膜處于急性炎癥活動期的病理狀態,通常表現為胃黏膜充血水腫、中性粒細胞浸潤以及糜爛等改變。這種情況常見于感染、藥物刺激或飲食不當等因素引發的胃部急性損傷。
1.病理特征
胃黏膜在急性活動性炎癥期會出現明顯的充血和水腫,顯微鏡下可見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這種炎性細胞聚集是機體對損傷因子的防御反應,但過度活躍可能加重黏膜損傷。
2.臨床表現
患者可能出現上腹疼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癥狀,部分患者會伴隨嘔血或黑便。這些癥狀與炎癥刺激胃黏膜神經、影響胃動力及消化功能有關。
3.診斷方法
胃鏡檢查是確診的主要手段,可直接觀察到黏膜充血、糜爛等改變。病理活檢若發現中性粒細胞浸潤和活動性炎癥細胞,即可明確診斷。
4.誘發因素
常見誘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大量飲酒或進食刺激性食物。這些因素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炎癥反應激活。
5.治療原則
治療需針對病因進行,如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奧美拉唑三聯療法。對癥治療可選用鋁碳酸鎂保護胃黏膜,硫糖鋁顆粒促進黏膜修復,同時需停用損傷胃黏膜的藥物。
出現持續上腹痛或消化道出血癥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規范治療。日常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規律進食以減輕胃部負擔。用藥需嚴格遵循醫囑,不可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或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