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傷口縫合注意事項
1. 縫線或者手術后保持手術部位清潔,拆線前一定避免手術部位沾水
2. 遵醫囑按時服藥,按時來醫院清創換藥或者拆線;拆線后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煙飲酒,手術部位注意防曬。
3. 拆線24小時后,可以洗澡,用清水清潔傷口,勿用力揉搓傷口;傷口結痂自然脫落后再等一周左右可以外用抑制疤痕增生的藥物并配合輕度按摩3分鐘,促進藥物吸收,每日三次,持續一個月左右;之后2個月如果切口沒有平復,可增加按摩力度并且延長按摩時間(例如:適度按摩每日三次,每次10到15分鐘,);使用仙卡疤痕敵并且佩戴彈力套的患者可不必按摩;
4. 手術后 一,三,六個月按時復診,醫生會根據恢復情況提出康復建議。
5. 疤痕的完全恢復需要一到兩個夏季,這個期間疤痕紅硬屬于正常現象,時間越長會緩慢淡化。
2、關于切口
大部分外科醫生,對人體的朗格線(Langer"s line)分布并不熟悉。沿著朗格線做切口,愈合最快,瘢痕最輕。我們在靜脈曲張手術的腿部切口,都嚴格按照朗格線作切口,目的就是為了病人在術后恢復更快。
另外,跨關節切口如腋下或腘窩部位,必須做橫切口,以避免肢體活動導致切口受切拉,張力增加導致瘢痕增生。另外,為了手術瘢痕不影響關節活動,必要時做S形切口。
現在產科剖腹產很多都采用橫切口,這是一種進步。過去見到的許多所謂“瘢痕體質”,部分是和醫生的縫合技術有關。
3、關于張力
真正的傷口專家,在縫合的時候一定遵循無張力原則(No tension)。無張力的縫合,多傷口皮緣的血液供應影響最小,即有利于愈合,又美觀。
很多醫生習慣上把皮膚縫的緊緊的,看上去很牢固,其實壓迫了皮緣的血液供應。病人以后的切口,會呈現“蜈蚣腳”,影響美觀。
當然,影響切口的因素還有許多病人自身的原因,如有糖尿病、貧血、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動脈缺血等。
作為外科醫生,在落刀之前不妨先想一想:如何做對病人最有利?
4、關于縫線
目前,絲線是中國醫院使用最多的皮膚縫線。有趣的是,在發達國家,絲線已經幾乎被淘汰。研究表明,引起組織反應嚴重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絲線、可吸收線、單絲線、金屬線。
絲線為數股線編織而成,最容易導致細菌寄生,異物反應也嚴重。但是因為其成本低,價格便宜而被國內公立醫院廣泛采用。
單股線如prolene,細菌不容易滋生,組織反應輕,我一直很青睞。但是其成本較高,打結易滑,需要一定的使用技巧。
金屬的組織反應最輕,有些醫院已經采用“訂書機”(Suture Stapler)式皮膚縫合器。但其缺點為成本高,操作需要兩人配合。
組織反應大小與瘢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