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呼吸衰竭的病因從多,任何能損呼吸功能的因素都可導致衰竭,為便于臨床工作,將病因為以下三大類,即呼吸道梗阻,肺實質病變及呼吸泵異常。
1、呼吸道梗阻
本型根據發生部位又為兩類:1.上呼吸道梗阻:上呼吸道指喉以上部分,包括鼻、咽、喉三部分。在整個呼吸解剖死腔中,上呼吸道約占一半,呼吸道阻力的45%來自鼻與咽,上氣道阻塞可導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喉是發生梗阻的重要部位,常見因有感染,異物,痙攣,外傷,腫瘤,先天畸形等。2.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部分哮喘等,氣道阻塞不斷進展,成為老年人慢性呼吸衰竭的主要病因,且常由于某些誘發因素的影響導致急性呼吸衰竭,使病情加重。
2、肺實質病變
1).一般性肺實質疾患,包括各種肺部感染,肺炎,肺水腫,肺膿腫,肺栓塞,肺間質病變,肺血管病及各種原因導致肺實質損傷,
2).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包括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及成人型呼吸窘迫綜合癥。
3).呼吸泵的異常?包括從呼吸中樞、脊髓到呼吸中樞,產生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 ,甚至呼吸驟停。
3.周圍神經傳導系統及呼吸肌疾患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脊髓灰質炎,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頸椎外傷,重癥肌無力,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抗膽堿酯酶藥物中毒、低鉀血癥性麻痹等都可使胸廓擴張和收縮人失去動力,削弱通氣 量,引起呼吸衰竭 。
4.胸廓疾患:外傷、手術創傷,畸形或胸膜粘連增厚,大量胸腔積液,氣胸等影響胸廓活動和肺臟擴張,導致肺泡通氣減少和(或)吸入氣體分布不勻,減損通氣和換氣功能。
二、機理
1、通氣不足?在正常情況下,總肺泡通氣量約需4L/min,才能維持正常的肺泡-毛細血管和二氧化碳分壓差,使氧和二氧化碳進行有效交換。肺泡通氣量不足,肺泡氧分壓下降,二氧化碳分壓增加,肺泡-毛細血管分壓差減少即誘發呼吸衰竭。
2、通氣/血流比例失調?有效氣體交換除要求足夠肺泡通氣量外,還有賴于肺泡通氣和血流在數量上的協調匹配,正常兩者的比值約為0.8左右,肺泡是的基本單位,因此單個肺泡的通氣/血流比值保持0.8,才能發揮肺臟的最大換氣效率。病理情況下,通氣/血流比值低于0.8的肺部分,部分血液就不能充分攝氧和排出二氧化碳而進入動脈,造成生理性靜動脈分流;通氣/血流比值高于0.8的肺泡,則進入肺泡的部分氣體不能與血液進行充分換氣,形成無效通氣或稱“死腔”效應,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的主要后果是缺氧。
3、彌散障礙?氧和二氧化碳通透肺泡膜的能力相差很大,氧的彌散力僅為二氧化碳的1/20,故在病理情況下,彌散障礙主要影響氧的交換,產生單純缺氧。近年研究證明,通氣/比例失調的數以千計 變在病理變化損害彌漫功能之前。
4、氧耗量?氧耗量增加是呼吸功能不足時加重缺氧的原因之一,發熱、寒戰,呼吸困難和抽搐等都能增高耗氧量,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壓而下降。正常人運動時氧耗 量增加可借提高氣量以防止缺氧的發生,若有通氣功能障礙,肺泡氧分壓不能提搞,缺氧亦難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