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醫藥首席醫學官辭職 恒瑞醫藥股價走低持續一年
相關企業: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4月12日,恒瑞醫藥發出異常信號。當晚,恒瑞制藥宣布,董事會最近收到副總經理鄒建軍的辭職報告。鄒建軍因個人原因辭去上述職務后,將不再擔任恒瑞制藥的任何職務,其相關工作已移交。同時,恒瑞醫藥宣布任命張曉靜為公司副總經理、首席醫療執行官(腫瘤)、王泉人為恒瑞醫藥副總經理。
鄒建軍于2015年加入恒瑞制藥公司,是該公司的首席醫學官。現在是她恒瑞人身份的第七年。離她原來的工作終止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此時,她因個人原因辭職,這有點發人深省。
前同事擔任副總經理。
當晚,鄒建軍辭職時,宣布任命兩名新副總經理:任命張曉靜為恒瑞制藥副總經理、首席醫療執行官(腫瘤)、王泉為恒瑞制藥副總經理。
其中,張曉靜出生于1977年,2019年加入恒瑞醫藥子公司副總經理,負責腫瘤醫學部臨床研發,負責腫瘤創新藥物的臨床開發和未上市新藥研究。
恒瑞醫藥表示,未來張曉靜將承擔臨床研發領域的重要領導,繼續穩步推進恒瑞醫藥腫瘤管道的臨床研發。
另一位新任命的副總經理是36歲的王泉人。他是恒瑞最年輕的副總經理。2014年加入恒瑞醫藥,從事抗腫瘤新藥臨床開發,主持多種1類新藥及聯合用藥的臨床開發。2021年至今,他擔任子公司副總經理,負責臨床醫學、臨床藥理學、臨床統計學等事務。
值得一提的是,張曉靜在省腫瘤醫院血液內科和腫瘤內科擔任住院醫師四年。她還在諾華制藥、拜耳等跨國制藥公司工作。2009年,鄒建軍被派往新澤西的美國拜耳總部,開始在全球醫療事務部工作。
就時間軌跡而言,兩人同時在拜耳工作。
為什么50歲的副總裁閃辭?
據公開資料顯示,鄒建軍50歲,2015年任恒瑞醫藥首席醫學官,2017年6月任副總經理。
鄒建軍之所以有點奇怪,是因為根據公開信息,她原來的工作終止時間是2023年1月15日,2020年的工資是210萬,僅次于恒瑞制藥時任董事長周云曙(480萬)和董事張連山(218萬),是公司第三大高薪。
今年2月,恒瑞制藥還宣布,由于個人原因,47歲的公司副總經理張月紅辭職。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8年,他在諾華瑞士總部擔任人力資源總監,2018年擔任公司首席人力資源官,2020年1月擔任副總經理。張月紅的終止時間也是2023年1月15日。
兩位高管都選擇辭職,而鄒建軍也是恒瑞醫藥的首席醫務官,這對公司來說絕對不是正常的信號。
此外,2020年7月9日,恒瑞醫藥自主研發的1.1類創新藥吡咯替尼(產品名稱:艾瑞妮)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完全批準上市。鄒建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堅持創新,以患者為導向,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不僅如此,2018年,鄒建軍加入恒瑞醫藥的第三年,在接受醫學自媒體采訪時,她感動地說:我每天醒來,期待著去上班,這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因為我在做我喜歡的工作。
據了解,鄒建軍雖然已經50歲了,但她看起來很年輕,身體狀況也很好,這的健身習慣。
她曾經說過:恒瑞辦公室的五樓是一家健身房。我來恒瑞的第一天就拿到了一張卡片。每天早上5點起床,跑10到15公里。
跑步可以讓人聰明、精力充沛、年輕。她笑著說:跑步讓我深深體會到堅持的意義。
不幸的是,明白堅持意義的鄒建軍并沒有堅持到2022年恒瑞醫藥結束。
股價下跌一年。
事實上,一年多以來,恒瑞醫藥確實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而這段艱難的時期,很多高管選擇了離開。
2000年,恒瑞制藥股價突破1000億元,2017年11月一年時間在2017年11月,成為首只市值超過2000億元的醫藥股;2019年2021年,恒瑞制藥股價突破3000億元,5000億元,6000億元,成為a股最強的醫藥股,甚至被稱為藥茅。
2021年1月8日,恒瑞醫藥股價達到最高點97.23元/股,市值高達6200億元。當時很多投資者幻想恒瑞能進一步突破7000億元,繼續神話。
股價下山自2021年1月以來已經持續了一年多。
2021年1月18日,恒瑞醫藥股價跌破90元/股,3月8日,恒瑞醫藥股價跌破80元/股;
2022年4月13日,恒瑞醫藥股價報收33.64元/股,總市值降至2146億元。
恒瑞高的6200億元市值到今天的2146億元,恒瑞醫藥市值蒸發了4000億元,股價下跌了600多,從醫藥一哥到醫藥一切。
這一變化不僅讓投資者難以接受,相信恒瑞醫藥內部管理團隊和員工也難以接受。
面對股價的滑鐵盧,恒瑞醫藥并沒有坐視不管。周云曙退位后,孫飄揚再次下山,股權激勵計劃在2021年底終止,隨后計劃以高達12億元的價格回購。他采取的每一步都是給市場和投資者信心,他做了很多事情來提振股價。
但在2022年第一季度,恒瑞制藥的股價走勢并未逆轉,從1月初的50元左右跌至30元左右,距離跌破2000億元已不遠了。
為何恒瑞醫藥跌跌不停?
所以,到底為什么恒瑞醫藥陷入這個漩渦?
盛馬財經認為,首先,市場對恒瑞制藥是仿制藥企業還是原研究型制藥企業的認定存在分歧,導致其估值波動較大。關于創新藥物本身的核心競爭力,也存在爭議。
其次,集中采購的痛苦還沒有完全消退。如果說恒瑞醫藥的牛市是市場熱情的充分體現,那么集中采購的規范化絕對是一種猛烈的退燒藥。
集中采購關系到國計民生,仿制藥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截至2021年年中,恒瑞醫藥集中采購的仿制藥有18種,這些仿制藥的價格平均下降了72.6%。
2021年6月23日,第五批國藥集采在上海開標,恒瑞制藥一款市場占有率超過一半的造影劑產品碘克沙醇注射液未中標,原因是重磅產品報價過高。
恒瑞021年第三季度,恒瑞績蒙上了陰影,2021年第三季度,恒瑞醫藥營收69.01億元,下降14.84%;
最后,盡管在仿制藥業績萎縮的背景下,恒瑞醫藥正在尋求業務轉型。2021年前三季度,恒瑞醫藥創新藥增速高于仿制藥,前者占收入的40%,明顯高于2020年的34%。
然而,創新藥物的研發過程非常漫長。整個過程可以說是九死一生。研發周期通常為近10年。這一階段是一個無底洞,只有投資,沒有產出。此外,創新藥物需要一支龐大而經驗豐富的研發團隊。這些人大多有海歸背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很少有研發團隊能夠成功地與當地的銷售文化背景相結合。
即使一種創新的新藥成功上市,也不意味著該產品能夠迅速獲得市場回報。有些產品在上市后需要在IV期臨床和上市后獲得批準。一般來說,新藥上市后4-10年內不能直接批量生產和銷售。還需要進行試驗觀察。在此期間,工作人員應記錄試驗效果,如是否有不良反應,只有在試驗觀察階段之后,商家才能通知合作工廠批量生產,然后在貨架上銷售。整個過程將持續數年。
綜上所述,在仿制藥受挫的情況下,創新藥確實是未來的前景,但對于綜合實力不如國外的中國制藥企業來說,前路漫漫,荊棘叢生。
創新藥物的路徑是越走越寬還是越走越窄?這也是恒瑞醫藥在轉型中最大的擔憂。
恒瑞醫藥人事動蕩。
說明什么?
股價不斷下跌,恒瑞醫藥首席醫學官離職。沒有人知道恒瑞醫藥的未來在哪里。然而,通過這次人事變動,我們可以看到恒瑞醫藥的內部情況。首席醫療官(CMO)通常需要解決與制藥企業業務發展相關的醫療問題,即制藥醫學(pharmaceuticalmedicine)。
它通常包括制定臨床發展戰略,領導研發計劃的實施,參與協調藥品政策戰略的制定和與藥品管理部門的互動,負責臨床研究數據的分析、報告和解釋,負責臨床研發部門或醫療事務部門的人員管理,負責臨床研發和醫療市場的合規性和風險控制。
CMO主要是企業組織結構中的核心管理成員,大部分向CEO匯報,與首席科學官合作。一些CMO將同時負責藥品管理,而另一些CMO也將擔任首席科學官。擁有上市產品的公司還需要CMO來管理醫療市場。
如今,在恒瑞醫藥工作的第七年,CMO放下挑選,這無疑會影響恒瑞醫藥的研發和創新藥物的進程。
而且今年連續兩位副總經理的辭職,或許也說明恒瑞醫藥正在醞釀一場新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