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TOP10藥企調整邏輯是什么?賽諾菲做出了了怎樣的調整?
相關企業: 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跨國制藥公司正在完成新一輪的調整和過渡。賽諾菲獨立上市了藥品生產業務分支機構,諾華宣布了多項架構調整。近兩年來,世界各地都進行了調整。TOP制藥公司幾乎無一例外地進行了大大小小的調整。這些調整背后的邏輯是什么?以及跨國制藥公司關注哪些新的發展方向?
1、賽諾菲,諾華相繼調整
4月剛一到,MNC有了新的戰略行動。
首先,賽諾菲拆分原料藥業務的行動即將結束。
賽諾菲宣布,法國證券市場監管機構表示,AMF已批準其原料藥公司EUROAPI上市招股說明書一經股東大會批準,預計5月6日在巴黎泛歐交易所分拆上市。
根據公告,賽諾菲原股東將以每23股兌換1股的方式獲得EUROAPI58%的股份,法國政府投資基金EpicBpifrance將以1.5億歐元的價格為12%,賽諾菲本人繼續保留30%的股份。
早在兩年前,賽諾菲就宣布了剝離原料藥業務的計劃。
2020年2月,賽諾菲宣布計劃合并歐洲6個原料藥生產基地,打造第三方生產和銷售活性藥物成分的公司API公司是世界第二大公司API生產業務。
2021年1月,賽諾菲正式將這家專注于原料藥的新公司命名為EUROAPI,任命荷蘭制藥商CentrientPharmaceuticals前首席執行官KarlRotthier為CEO。
當時,賽諾菲宣布,總部位于法國的新公司將雇傭3000多名技術人員,并將成為最大的歐洲原材料制藥公司。預計到2022年,銷售額將達到10億歐元,并提出考慮EUROAPI2022年在巴黎泛歐交易所上市。
一旦上市成功,也宣布兩年多的拆分正式結束。
對于原料藥業務的拆分,賽諾菲解釋說,此舉有助于緩解藥歐洲對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過度依賴。
另一方面,拆分是賽諾菲自身戰略調整的需要。
近年來,以胰島素為代表的糖尿病業務陷入弱勢后,賽諾菲一直在努力尋找新產品作為業務增長點。根據賽諾菲2021年年報Dupixent(度普利尤單抗)實現銷售收入52.49億歐元同比增長522億歐元.7%。
2019年12月,賽諾菲首席執行官PaulHudson宣布新的戰略框架,業務調整為特殊藥物(免疫、罕見病、血液、神經、腫瘤)、疫苗和普通藥物(糖尿病、心血管和成熟藥物)三個核心單位,設立普通藥物、特殊藥物和疫苗三個全球部門,以及獨立的消費者保健業務部門,將引領賽諾菲進入下一個周期。
除了架構調整,增加新管道布局外,拆分“瘦身”自然也是賽諾菲開源節流的重要手段。賽諾菲全球工業事務執行副總裁PhilippeLuscan在一份聲明中坦言:“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新實體將具有敏捷性,并能迅速釋放增長潛力,特別是當市場以6%的速度增長時。”賽諾菲有望剝離EUROAPI未來2022年營業利潤率將略有提高。
巧合的是,諾華也做出了類似的調整。
今年4月,諾華首席執行官VasNarasimhan宣布將采用新的組織結構和運營模式,支持公司在未來十年實現創新、增長和生產力目標。
諾華宣布將制藥和腫瘤業務部合并為創新藥物部(IM,InnovativeMedicines),根據地理區域,將其分為兩個獨立的商業組織,即創建美國和國際組織,獨立經營,獨立會計,全面負責所有治療領域。
根據2021年財報,諾華年銷售收入達到516.26億美元,同比增長6%,其中創新制藥業務銷售收入420億美元,分為諾華腫瘤和諾華制藥兩同比增長8%。
諾華認為,此舉將更好地提高注意力,增強競爭力,推動協作效率,新模式將幫助諾華專注于心血管、血液、實體腫瘤、免疫學和神經科學等核心治療領域。新的美國創新藥物部門將幫助其實現美國前五名的目標,而國際創新藥物部門將保持和發展諾華在國際市場上的領先地位。
此外,諾華還宣布了整合戰略、研發投資組合戰略和業務發展三個部門,建立了新的戰略和增長功能部門;合并原技術運營和客戶技術解決方案部門,成立新的運營部門。財務、人事、合規、法律、溝通等綜合行政職能也將在全球層面進行整合。
諾華表示,隨著新組織結構的引入,預計到2024年將為其節省至少10億美元的銷售和管理費用。
諾華早就提上了拆分計劃的議程。
2021年10月,諾華宣布第三季度報告,并宣布將拆分或出售其仿制藥業務部門山德士,預計將于2022年完成。此后,瑞典尹拓集團和德國Struengmann黑石集團和凱雷集團的家族和私募股權機構都有意收購的消息。
2、全球TOP10藥企結構調整邏輯
拆分跨國藥企.重組.結構調整并不是什么新鮮事,需要關注改革后的邏輯和新的發展方向。
2020年是一個關鍵節點,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疫情的爆發改變了全球市場環境,從而影響了跨國制藥公司的布局。幾乎所有的制藥公司都需要調整策略來度過這個困難時期。誰調整得好,誰就能得到更多的新蛋糕。
如果總結全球十大制藥公司,他們的模式只有以下五種:
一是剝離非核心業務和一些傳統成熟的業務項目,整合分類,進行系統優化。GSK2022年2月底,正式宣布分拆其消費健康業務。在過去的七八年里,有消息傳出,但被推遲了。2021年,消費健康業務銷售額約96億英鎊,CER同比增長4%。GSK制藥部門營業額1777.29億英鎊,CER同比增長10%,其中新藥和新特藥100億英鎊,CER同比增長26%。
在GSK公司CEO在拆分計劃中,專注于疫苗和特殊藥物的新型GSK將集中在傳染病上.艾滋病.腫瘤學和免疫學將在2031年銷售330億英鎊。除了不斷加強現有管道外,GSK還通過“買買買”各領域的管道拓展。首先,在熱的地方。mRNA領域,GSK賭注不僅僅是新冠疫苗,還有新冠疫苗,CureVac宣布達成多達五種傳染病病原體,基于傳染病病原體。mRNA疫苗和單克隆抗體的研發和商業協議。GSK在免疫和抗腫瘤領域也花了很多錢,比如圍繞免疫和抗腫瘤領域,TIGIT.CD96.PVRIG等靶點的合作。
二是系統優化全成本模式的布局,包括銷售.采購.研發.原材料等,系統優化業務鏈,完善模塊化系統運行系統。
三是增加高端領域創新產品線的技術并購和技術獲取。幾乎所有這些都是技術并購。TOP10家跨國制藥公司不遺余力地獲得新技術管道,如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達成的關于DS-8201年的合作,過去在抗病毒領域的吉利德尤為明顯,無論是以210億美元收購,專注于開發ADC藥物的Immunomedics,獲得先進的ADC藥物開發技術和管道仍以近50億美元收購FortySeven獲得CD47抗體等化合物。
四是簡化業務,優化重組管道頂層和各級管理層,優化和簡化人員。例如,賽諾菲將歐洲六個原料藥生產基地合并為獨立的原料藥公司,諾華簡化了仿制藥部門山德士,最終決定剝離仿制藥人才優化和成本簡化。
第五,加強合作模式和資源互補,對制藥企業內部采取內生式內生式“融資”模式,加強規劃和現金流業務。例如,武田和夏爾的結合。
綜上所述,十大跨國制藥公司剝離管道專注于主要業務的原因不超過這五個,他們的新方向也很明顯,腫瘤免疫將成為下一個現金流,神經科學領域已經成為布局和期待發展的潛在領域,除了主流方向,還有許多制藥公司也關注罕見病治療的方向。這些布局與當前的技術進展密切相關,如基因療法主要用于罕見病.遺傳病領域。
當然,全球跨國制藥公司的調整也出現在中國。武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武田在收購夏爾后進行了一系列的剝離。最近,該公司將其消化領域的兩條產品線——潘托拉唑鈉腸溶片.富馬酸伏諾拉片的合并主要是為了應對市場環境,不涉及太多的人員調整。合并產品線一般被視為制藥公司降低成本的常規行動。另一個例子是阿斯利康中國的一系列結構調整只不過是簡化了成本.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