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藥物都會發胖嗎 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
隨著抑郁癥患者的增加,抗抑郁藥被廣泛使用,其副作用也在增加,應引起醫生和患者的密切關注。以下是抗抑郁藥副作用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用!
1.三環抗抑郁藥:以阿米替林和多愁善感為代表的藥物是治療抑郁癥的首選藥物之一。三環可以改善情緒、食欲和活動,改善睡眠。然而,三環也有許多副作用,主要包括嗜睡、口干、視力模糊、尿潴留、便秘等,報告指出心臟有奎寧毒性,因此禁止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老年人和有心臟病史的人避免使用此類藥物。
2.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作為二線抗抑郁藥,是最早的抗抑郁藥,即當患者對其他抗抑郁藥沒有反應時。如果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副作用增加血壓,嚴重者可引起高血壓危象,表現為嚴重的枕頭頭痛、惡心、嘔吐、血壓突然升高、瞳孔縮小和心律失常。因此,高血壓患者應禁止使用此類藥物。若服藥后出現上述癥狀,必須立即停藥并迅速降壓。此外,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也可能有類似三環的副作用,因此禁止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和心臟病患者,老年人應謹慎使用。
3.選擇性5-羥色胺重量攝入抑制劑。它是目前抗抑郁癥的首選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在中國很少,主要包括惡心、頭痛、緊張和失眠。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類藥物改善情緒效果緩慢,需要4周以上才能有效果,因此初步治療不可能有最佳效果。此外,這類藥物對性功能有影響。輕者會導致性快感缺乏,重者會導致陽痿等性功能障礙,停藥后可逐漸恢復正常。
4.幾乎所有上述抗抑郁藥都有一種罕見但潛在的危險反應,稱為5-羥色胺綜合征。綜合征表現為高熱、肌張力增加(肌陣攣、震顫、肌肉強直、反射亢進)、精神障礙(易興奮、不安、意識模糊、躁狂、癲癇)、自主神經障礙(高血壓、低血壓、心動過速、出汗)。這種綜合征的預防是,當需要替代另一種抗抑郁藥物時,應有足夠的間隔,以確保前一種藥物已經從體內排出,間隔約為1~7周。
總之,抗抑郁藥是治療抑郁癥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要注意心理治療和飲食指導的配合,減少用藥量和副作用。
禁忌抗抑郁藥
抑郁癥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抽搐治療。其中,藥物治療貫穿于抑郁癥治療的整個過程,效果是肯定的。然而,許多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藥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藥物禁忌,導致抑郁癥狀復發,影響健康。
一忌求愈心切
丁先生得知妻子死車輪下的壞消息后,無法自拔,導致心態失衡,整天抑郁。兒子陪他去看醫生,吃了一個星期的藥,病情沒有好轉,就去了專家門診。三天后,怎么病還是一樣,沒有好轉,就換了醫院……短短一個半月,丁先生在孩子的陪同下,去了五家醫院,看了10次專家門診,換了6位專家,病情還是不好。
醫生點評:生病了,希望能早日康復,病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俗話說病來如山,病去如絲,說明疾病的發生和轉歸有其自然規律,必須有一個時間過程,不耐煩。此外,藥物起效還需要時間。一般來說,常用的三環抗抑郁藥進入人體后,起效最快至少需要兩周,有些患者需要三周甚至更長時間。所以要有耐心治療抑郁癥,短時間內頻繁換醫生換藥不是好策略。
二忌劑量不足
30歲的李小姐遇到毛先生后墜入愛河。但后來,李小姐知道毛先生是已婚夫婦,開始后悔自己沒有守住最后一道防線,終身飲恨。漸漸地,李小姐得了抑郁癥,接受了抗抑郁藥。過了一段時間,李小姐的心情好多了,但她還沒有恢復到病前狀態。原來李小姐聽人說服用抗抑郁藥后人會發胖,于是偷偷減量。后來,在醫生的指導下,李小姐恢復了藥物劑量,病去體愈。
醫生點評:李小姐擅自減少劑量,怕服藥后人發胖,自然病難以治愈。事實上,要想病好,用足夠的藥物劑量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道理和吃飯一樣。一個人要吃150克才能吃飽。如果他只吃100克,他當時似乎并不餓。事實上,他并不飽,因為他沒有達到需求,很快又餓了。長此以往,會影響發育,影響健康。吃飯也是如此,治病也是如此。
三忌維持時間不夠
小朱性格開朗,但最近話越來越少。即使他說話,他的聲音也會與以前的洪亮相反,變得低沉,他的語速也會慢得多。就在人們百思不解的時候,小朱又活潑開朗了。但幾個月后,小朱又變得沉默了。原來小朱得了抑郁癥,治療后病情剛好,小朱迫不及待地停藥。結果由于藥物維持治療時間不夠,疾病復發,不得不再找醫生,所以重復了好幾次。
醫生點評:大部分疾病治療后需要維持治療。然而,許多患者不知道治愈后需要服用多長時間的藥物,或者缺乏耐心。服藥一段時間后,他們停止服藥……所有這些都使維持治療時間不足,導致疾病反復發作。因此,維持治療非常重要,以防止疾病復發。至于維持治療的時間,每個病人的病情不同,需要藥物維持的時間也不同。因此,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維持治療。
藥物副作用不能正確對待
沈女士的性格優柔寡斷。患有抑郁癥后,她的丈夫陪她去醫院,看醫生,吃藥,但沈女士拒絕吃藥。原來她仔細閱讀了藥物說明書,看到醫生的藥物有這么多副作用,害怕不敢吃藥。看到疾病不吃藥,疾病自然很難治愈。
醫生點評:其實藥物說明書上的副作用并不是每個病人用藥后都會100%發生。這種情況就像穿馬路小心被車撞。為了防止被車撞,從此不再過馬路嗎?恐怕沒有人會這樣做。一位抑郁癥患者因害怕藥物副作用而拒藥,最終自我傷害,家屬后悔!診斷疾病要聽醫生的,用藥也要聽醫生的。不值得拒絕服藥以防萬一,影響康復,甚至加重病情,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