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敷的中藥熬制方法 熬制中藥需要掌握技巧
正確的煎藥程序
先將藥物放入鍋中,再加入冷飲水,浸泡20~30分鐘,再加水無藥物,將藥鍋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來說,它分為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將藥液倒出150~200ml,稱為頭煎藥:然后加入適量溫水(如果殘渣冷卻,煎煮時應冷卻),第二次煎煮,稱為二煎藥。有時還可以加水,煎第三煎或第四煎。這應該按照醫生的要求來做。
煎藥時間怎么計算?
從水開后算起,分為三種情況:
(1)用于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疾病的清熱發散藥。頭部煎煮15~20分鐘,中火煎煮10~15分鐘左右。
(2)用于治療脾胃病、臟腑功能障礙、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常見慢性病的調理藥物。頭煎20~30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左右。
(3)用于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藥物,如氣虛、血虛、腎虛等虛損性疾病。用小火(文火)煎頭30~40分鐘左右,第二種煎藥煮20~30分鐘。
為什么有些飲片在煎的時候要煎"后下"
芳香類藥物含有揮發性成分,長時間煎炸后會失去療效。因此,在其他藥物煎炸前5分鐘將其放入鍋中,然后用藥物包裹并注明"后下"字樣。
桂枝、薄荷、佩蘭、白蔻仁、砂仁、肉桂、沉香等含有芳香性和揮發性油的藥材均為輕清發散藥,有效成分易隨水蒸氣擴散。例如,如果薄荷煮得太久,薄荷油和薄荷醇的含量就會降低,直接影響效果。
一些飲片中含有的活性成分可以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鉤藤、大黃、番瀉葉、青蒿、徐長卿等。如果這種藥長時間煎炸,其化學成分可能會發生變化。如果大黃長時間煎炸,其中所含的鍶化合物會被破壞,降低瀉藥效果。如果鉤藤煎煮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血壓效果將顯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