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喂藥可以幾種藥混一起喂嗎 給寶寶喂藥的10個誤區
1、劑量不準
嬰兒服用的藥物大多是糖漿制劑,說明書上經常寫著"幾次日服,一次幾勺"等等。年輕的父母,你知道一勺的劑量嗎?是大勺子、小勺子、勺子還是茶匙?所以在給孩子喂藥時,使用特殊的測量藥物勺。如果沒有勺子,你必須問醫生適當的測量方法。
2.不按體重換算
大多數嬰兒服用的非處方藥的劑量是由他的體重決定的。因此,年輕的父母應該經常注意嬰兒的體重變化。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嬰兒可以少吃,長大幾個月后增加一些量。
要知道,有時候體重和月齡不成正比。
三、不看說明書
一般來說,人們都有一些常用藥物。當我們服用這些藥物時,我們經常喜歡根據經驗行事,而忽略了說明書。有些家庭,一些常用藥物的說明書甚至早就消失了。這樣做很容易導致用藥不當。事實上,對于嬰兒的不同癥狀,每次用藥的量應該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閱讀說明書,你怎么知道藥物是否過期?
吐一點,補一口
給寶寶喂藥很麻煩。嬰兒總是不安分地吐出藥物。這時,父母經常給孩子喂一點,但這種行為通常會導致藥物"過度補償",換句話說,嬰兒服藥總量仍然超過標準。此時,家長應咨詢醫生是否有嬰兒更可接受的藥物或治療方法。
5.儲存未完成的藥物
年輕的父母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嬰兒的疾病已經消失了,所以他們為未來的需要儲存藥物。 例如,它節省了藥物和金錢,但你的寶寶將來可能更容易感染同樣的疾病,因為他沒有完成一個療程。此外,一些打開的液體藥物通常在短期內失效,儲存起來毫無用處。
六、按舊處方抓藥
有些兒生病時,一些父母喜歡按照舊處方給孩子配藥,這是非常有害的。你知道,每次嬰兒生病時,醫生開的處方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因為長期服用同樣的藥物會產生耐藥性,當孩子真正需要這種藥物時,效果就會減弱。
7、多吃點藥
當嬰兒的病情沒有明顯改善時,一些父母經常讓嬰兒多吃藥,以便盡快康復。事實上,大多數藥物(包括抗生素)在3-4天后才起作用。增加藥物劑量不會加速嬰兒的康復,但會引起一些不良副作用。
不按時服藥
為了讓孩子好好休息,一些家長經常在睡覺前提前或推遲寶寶的服藥時間。事實上,對于患兒來說,按時服藥比睡眠好得多。
9.給嬰兒成人藥物
忙碌的父母經常讓他們的孩子服用他們經常服用的藥物,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帶孩子去看醫生。因為嬰兒的體質與成年人非常不同,這些藥物不能帶來理想的效果,所以即使你沒有時間,你也應該請親戚和朋友帶孩子去看醫生。
10、以為吃了藥就會好
在許多情況下,嬰兒服藥后可能不會好轉。如果你發現你的寶寶在服用了一定療程的藥物后病情不好。請不要猶豫,繼續帶他去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