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引起的胃疼是天天疼嗎 警惕慢性心絞痛誤診為胃痛
突降的惡疾讓他徘徊在死亡的邊緣;偶然一次對自我癥狀的不當誤判,讓他的康復歷程無故走了不少彎路。我們本期專欄的主人公王曉輝(化名)身份有些特別,本是醫生的他差點在狡猾的"慢性心絞痛"面前栽了跟頭。今天他會告訴我們一段怎樣耐人尋味的抗病經歷呢?讓我們一起靜心聆聽……
慢性心絞痛可能"偽裝"成胃痛
在王曉輝的工作字典里,"抗爭疾病"通常是用來描述旁人的語匯。身為崇明某醫院的放射科醫生,56歲的他除了偶有高血壓外,身體從無大恙。未曾想到,突然有一天他也加入到了與兇險病魔打交道的行列,這次他的角色不再是醫生,而是患者。
老王愛打羽毛球在單位眾人皆知。兩年前的某段時期,王曉輝反復感覺中上腹疼痛不適,進餐后或運動后疼痛尤其明顯。"醫生么,都有‘胃痛’的職業病,沒什么大不了。"當時的他不假思索地給自己下了這個結論。草率吃了些胃藥后,痛感似乎有所減輕。
然而今年年初的一天,疼痛突然加劇,這回大劑量的胃藥也未能奏效。隨之而來的頭暈、出冷汗讓家人慌亂不已,迅速將他送至醫院。急查心電圖提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心肌酶譜持續增高,血壓嚴重下降。此時,莫名的恐懼涌上王曉輝心頭,直覺告訴他:急性心肌梗死非同小可,"死神"似乎在不遠處召喚。當務之急是立即進行冠脈介入手術。
康復"長跑"曾讓他心生倦意
在醫院的病房,前來探望的昔日同事曾友善揶揄老王:"你這身經百戰的老法師,怎么會被胃痛‘忽悠’了呢?"經他們一提醒,王曉輝這才恍然大悟,胃痛其實就是慢性心絞痛的不典型癥狀,自己兩年來竟然一直麻痹大意,錯把心絞痛當胃病治療。
術后恢復治療進行得謹慎而有序,醫生為他制定了長期的康復計劃,藥物上采用抗血小板藥物加硝苯地平控釋片的聯合方案。同時,醫生還特意關照愛運動的老王,在初始治療期絕對臥床靜養、不要隨意下地快走。"一動不能動?那不就是木頭人嗎?況且我那么喜歡運動,難道以后都不能和羽毛球球友切磋技藝了嗎?"想到這點,老王略生倦意,在這場漫長的"康復長跑"中,終點似乎變得遙遙無期。有時,他甚至想象如果自己不能完全康復,會不會終身需要家人照顧?每當恐懼席卷而來,他總會陷入深深的無助之中。
疾病讓他懂得心臟保護之道
在同事的悉心勸慰與科學講解下,王曉輝開始逐漸明白心臟疾病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康復治療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在疾病發作期需要絕對靜臥,不能過于用力;但是在康復期,適度活動反而更利于心臟恢復健康。于是,老王便從最簡單的散步開始循序漸進。現在的他不僅能打太極拳、騎自行車,日常起居也完全能夠自理。清淡飲食、戒煙戒酒也成為了他首要的膳食原則。
老王曾這樣感慨: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講,突降的疾病也并非壞事。疾病教會他辨識心臟保護的種種誤區。今后他也一定會把這些寶貴經驗與自己的病人分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內科主任王長謙教授點評:正如這位患者所說的那樣,慢性穩定性心絞痛的初期癥狀的確很"狡猾",但它同時也非常危險。穩定的冠狀動脈狹窄引起的心絞痛常發生在一定活動量或一定的情緒壓力下,一般持續5-10分鐘。一旦患者心絞痛發作的時間與以往相比出現了變化或突然初發心絞痛,都預示原本穩定的心絞痛已經變得不再穩定,隨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很大。
診斷由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的冠心病除了可采用心電圖、動態心電圖、超聲心電圖及核醫學檢查等以外,還可將冠狀動脈造影作為檢查"金標準",它是目前唯一判斷冠狀動脈病變細節的檢查方法。早期預防、長期預防對于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應通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藥物干預控制各種危險因素,減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