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調經一般要幾個月 服用調經藥需要注意什么
月經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現象,月經不調時有發生,如何服用調經藥也比較特殊。
湖北省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會主席、湖北省中醫院婦科吳獻群教授介紹,月經不調主要表現為月經周期或出血異常,以及月經前后腹痛等全身癥狀。女性的月經周期分為月經期、卵泡期、排卵期、黃體期四個階段。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在月經的不同階段,人的氣血表現也不同,治療重點和用藥原則也不同。因此,調經藥的服用時間是療效的關鍵,癥狀不同,服用時間也不同,必須及時服用。
月經用藥主要以養血、和血、調精為原則,達到順利下行的目的。常用的中藥處方有四物湯。卵泡期主要以滋養子宮、陽、精、髓為原則,傳統中藥處方有烏雞白鳳丸等。;排卵期溫腎血,促進排卵,傳統中藥處方有完美的補丸等。;在黃體期,為了進一步填充子宮,中藥處方有六種地黃湯。
對于月經少的人,多由氣血不足、氣血不足、腎虛或精血不足引起。一般選擇月經后服藥半個月左右;月經過多的患者主要是由于子宮出血功能障礙和凝血機制差。中醫認為氣虛失控、血熱妄行或血瘀導致新血不能歸月經所致。藥物應在月經前和月經期使用。治療時應盡量減少出血,防止過度失血,秦蓮四物湯是常用藥物,一般在月經前4種―服藥5天,月經后服藥10天,需要治療2天―3個月經周期;痛經患者多由冷凝氣滯血瘀引起。痛經丸是治療這種疾病最常用的藥物,通常在月經前4天服藥一周。需要注意的是,原發性痛經的病因與繼發性痛經完全不同,必須先確定痛經的病因,再進行對癥治療。
吳獻群提醒,除了按行經時間服藥外,還要根據人體寒熱虛實的不同而集中精力。中醫最強調和注重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