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正確用藥要注意十一點 兒童用藥禁忌大全
俗話說,藥三分毒。尤其是對孩子們來說。眾所周知,大多數(shù)藥物在代謝過程中必須通過肝臟解毒和腎臟排泄。然而,對于3歲以前的兒童來說,各種器官的功能仍然需要改進。可以想象,用藥不當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給孩子用藥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劑量,也容易產生耐藥性,過量的劑量會增加不良反應,甚至使兒童中毒。
兒童通常比成年人更快地吸收、循環(huán)和排泄藥物。此外,不同年齡組織器官的發(fā)育分化程度不同,兒童的生化反應也不同于成人。因此,家長應該更加注意劑量。比如孩子對嗎啡很敏感,所以3歲前的孩子不要用。此外,兒童在使用酸性、堿性和利尿劑等藥物時,比成人更容易中毒或其他不良反應。但兒童對催眠藥、強心苷、磺胺藥、抗生素、抗痙攣藥、激素等的耐受性較大。
在考慮劑量時,還應考慮不同的給藥方式,并調整劑量。例如,肛門給藥的劑量通常是口服給藥的兩倍;皮下注射是口服給藥的1/2。如果是靜脈給藥,劑量也可以酌情減少。
有些父母渴望越來越渴望,認為只要孩子吃得更多,孩子就會好得更快,增加劑量會導致中毒。兒童的劑量通常根據(jù)年齡或公斤體重計算。如果兒童發(fā)育不良,比同齡兒童瘦得多,劑量應酌情減少;如果兒童的身高和體重明顯超過同齡兒童,醫(yī)生可以決定適當增加劑量。
不僅要嚴格掌握治療藥物的劑量,還要嚴格掌握一些藥物"保健藥"也不能濫用。有些父母長期給孩子大量的魚肝油,導致積累中毒。
2. 因此,用藥時間也不同。例如,有些藥物需要4小時一次,如果超過4小時,體內的有效濃度就會下降,治療也不會得到保證。特別是在使用一些抗生素時,體內有效濃度的下降也會給病原微生物喘息的機會,容易使疾病反復或使微生物產生耐藥性。有些藥物不需要連續(xù)服用,只使用一次或兩次,如止痛劑。有些藥物應空腹服用,如蟲藥;有些藥物飯前服用,如苦味健胃藥;有些藥物睡前服用鎮(zhèn)靜藥;有些藥物飯后服用,如刺激胃的藥物。
3. 貴重藥和新藥不一定是好藥。父母自然會焦慮。許多父母希望醫(yī)生在孩子生病后給孩子開一些藥"好藥"。父母帶孩子去看醫(yī)生后,一劃價,看不到多少錢,便折回去找醫(yī)生換些好的。醫(yī)生說阿苯退燒好。他說,只有這筆錢,肯定不好。醫(yī)生別無選擇,只能給他換一種進口退燒藥和中藥克比奇,這位家長可以放心地把孩子帶回家。事實上,治療效果與價格不成正比,便宜,對癥是好藥,如果不對癥,或者即使對癥也不一定比便宜藥好。
新藥等于好藥的想法也不準確。老藥經(jīng)過長期測試確實有效,人們也知道它的不良反應。醫(yī)生不熟悉新藥的性質,對新藥的不良反應也知之甚少。例如,當四環(huán)素抗生素出現(xiàn)時,由于其廣泛的抗菌譜和明顯的療效,它被廣泛應用于兒科。直到幾年后,許多美麗的女孩在街上露出灰牙,四環(huán)素才在兒科停止使用。
4. 不要經(jīng)常吃小藥"小藥"。所謂小藥,通常是牛黃鎮(zhèn)驚丸、抱龍丸、回春丹、寶錠等兒科中成藥。父母給孩子用小藥的原因是認為小藥安全,可以預防疾病。但事實上,這些藥物有多強烈。有苦寒藥;有 "香竄"冰麝;朱砂等等。因此,古代醫(yī)生指出:"牙齒嫩小,不耐受傷。不要嘗針灸湯丸"。
5. 不要給孩子"進補""保健藥"、 "補劑",如多種維生素制劑、微量元素制劑;"腦黃金"、"助長樂"甚至參、茸龜?shù)取⒆觼碚f,最好的"補品"就是飲食,"補藥"服用不當會導致兒童不耐受,如流鼻血。有些兒童長期服用鋅制劑,導致缺鐵性貧血;有些兒童服用鋅制劑"補品"性早熟;有的孩子大量使用;"腦黃金"后來引起凝血障礙 ……年輕的父母應該引以為鑒。
6. 給藥方式。口服是最常見的給藥方法,如兒童無消化道不適等影響兒童口服的因素,可口服應口服。如口服不便,可考慮肛門給藥或注射。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生病需要打針才能快速好轉是不準確的。注射不僅疼痛,還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因此,醫(yī)生應根據(jù)孩子的情況決定如何給藥。 有些口服藥物,如腸溶衣、控釋片等,不能壓碎后再給孩子服用,用藥時要注意。如果吞咽,含片不會有相應的效果;糖漿應搖勻后服用。
7. 不要自己用藥。小傷小病使用方便。然而,當孩子生病時,一些父母只根據(jù)他們對藥物知之甚少的知識給孩子用藥,而不知道孩子患了什么病。這是非常危險的。除了引起不良反應外,還會掩蓋病情,延誤治療。
此外,家庭自備藥品存在失效、儲存不當?shù)纫蛩亍?8. 不要"要求"醫(yī)生開藥,但有些家長經(jīng)常要求醫(yī)生從廣告上學的知識給孩子開藥。有時醫(yī)生不得不妥協(xié),按照父母的意愿給孩子開藥,治療效果可能會降低。孩子們經(jīng)常使用不必要的藥物。例如,許多父母要求醫(yī)生在孩子發(fā)燒時使用抗生素。為了讓父母放心,醫(yī)生不得不開一些不必要的藥。這是因為父母不知道孩子的發(fā)燒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的發(fā)燒是有規(guī)律的,只有在發(fā)燒一段時間后才會下降。使用抗生素不能使發(fā)燒。抗生素一般不需要使用,除非有合并感染或預防并發(fā)癥。
9. 如果父母給孩子買藥,一定要去正確的地方買藥,防止假冒偽劣。
10.家里的藥一定要放好,不要讓孩子誤服。
11.給孩子喂藥要注意方法,千萬不要捏鼻子硬灌,以免嗆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