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家長歡迎的兒童用藥指導 兒童安全用藥順口溜
兒童藥物預防四大雷區
由于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特殊時期,特別是各種器官和免疫系統的發育不完善,屬于低免疫人群。因此,兒童需要特別小心,專家說,父母必須避免四個常見的雷區。
雷區1
按成人"縮小版"用藥
長期以來,兒童用藥與成人用藥量相比較"酌量減半",但按成人"縮小版"一些醫學專家認為給兒童用藥是非常不科學的。許多藥物說明書沒有規定兒童用藥劑量"酌量減半"或"減量"標注,更多只有一句話醫生的指導下服藥。
許多兒科醫生認為,所謂的"指導"根據兒童的體重和體表面積,如何減少取決于醫生的臨床經驗和兒童的脂肪和瘦。目前,計算兒童用藥劑量有四個主要依據:年齡、體重、體表面積和藥物說明。按年齡計算,1歲兒童用藥1/5,2歲1/4,4歲1/3,6歲2/5,9歲1/2,12-14歲2/3,18歲與成人用藥相同。與同齡兒童相比,有些兒童太胖或太瘦。用藥時主要參考"按體重計算"。
孫忠實說,兒科疾病的藥物治療比成人復雜得多,不能簡單地使用成人藥物"打折"使用。兒童時期可分為多個階段,如出生至28天為新生兒期;28至1歲為嬰兒期;1至3歲為幼兒期;學齡前期為3至6歲;6至12歲為學齡期,12至18歲為青春期。
兒童在不同時期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藥物的能力不同,不能僅僅根據體重、年齡或體表面積進行轉換。兒科疾病的藥物治療比成年人復雜得多,治療方案應根據兒童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和具體情況確定。"兒童肝腎解毒排泄及血腦屏障功能不成熟,對許多藥物的代謝、排泄和耐受性較差按成人縮小版給兒童用藥極不科學。"孫忠實說。
目前,市場上使用的兒童抗心率衰竭藥物根據每個年齡段給出了不同的用量。"這種做法很好,值得其他藥物學習,但由于費時費力,其他藥物很難效仿。"周忠蜀坦言。
雷區2
亂用成人藥釀大禍
陳和他的妻子很少帶他們的孩子去看醫生。幾天前,他們不得不把6歲的兒子送到醫院。三天前,孩子腹瀉,吃了兩顆諾氟沙星,效果不明顯,很快又加了兩顆。然后,孩子開始不吃不喝,昏昏欲睡,除了四肢總是顫抖,身體也長滿了小紅點。
經過一系列的咨詢和實驗,陳和他的妻子意外地得知孩子是藥物中毒,因為過量服用諾氟沙星和肢體震顫,傷害中樞神經系統和腎臟。
周忠蜀說,父母隨便給孩子吃成人藥并不少見。她之前接待過一個因感冒服用成人感冒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孩子。周忠蜀說,許多感冒藥可以收縮上呼吸道毛細血管,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它們是治療成人感冒的常用藥物,幾乎不適合兒童。即使他們使用它們,他們也不能用這么多劑量。
協和醫院兒科主任宋紅梅表示,現實中,不適合兒童的藥物遠不止這些,忽視劑量,擅自給孩子"下藥"遠不止陳夫婦。
宋紅梅說,兒童肝、腎等器官發育不完善,解毒排泄功能弱,容易使藥物在體內積累,引起不良反應,小病用藥不當導致大病兒童并不少見。
雷區3
一生病就輸液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和藥學專家,周忠蜀和孫忠實擔心他們總是給孩子掛吊針。
孫忠實直言不諱地說,掛吊瓶是中國的一大特色,透露著醫患雙方的無奈和無知。
"無奈"在現有制度下,一些醫院和醫生扭曲了判斷自己是否是好醫生的標準,在制度和生存的雙重壓力下,逐利取代了懸壺。
"無知"多說父母。目前,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旦孩子生病,父母就非常焦慮,希望孩子的疾病立即好轉,所以許多父母要求醫生給孩子輸液。眾所周知,與其他給藥方式相比,輸液的風險系數要大得多,更容易發生輸液反應,或造成各種器官損傷,甚至終身殘疾,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因此,父母必須強迫醫生根據病情給孩子輸液。
周忠蜀建議同齡人和家長記住,如果他們不能滴水,他們就不能打水。宋紅梅還提醒說,孩子生病后,他們不能用藥。如果你真的需要藥物,你必須首選兒童專用藥物。同時,你也應該準確掌握藥物的劑量。
雷區4
孩子生病,父母焦慮
當父母帶孩子去看醫生時,他們經常陷入兩種極端狀態,一種是粗心,不夠關注孩子的病情,不能詳細描述孩子的病史;另一種是太小心,反復去醫院。
周忠蜀說,人們經常認為粗心的父母不好,但他們不知道過于小心也不利于孩子的身體恢復。以發燒為例,兒童發燒是一種炎癥反應,不必過度恐慌和恐懼。一般呼吸道感染3天后,隨著病情的好轉,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若兒童體溫為38.5℃以上應使用退燒藥,但任何退燒藥應間隔4小時后使用。父母應該耐心地在4小時內給孩子物理降溫,不要帶孩子去醫院和醫生。這不僅容易導致過量用藥,而且在流感高發季節也容易導致兒童反復感染。
此外,一些家長也過于糾結于藥品說明書中的不良反應。由于擔心不良反應,未經授權減少兒童劑量或縮短療程,很容易導致細菌不能完全殺死,疾病反復發作。它也很容易導致嚴重的耐藥性后果。
面對生病的孩子,每個人都能理解父母的焦慮。周忠蜀認為,父母在帶孩子去看醫生時必須這樣做"小心而不糾結",一定要盡量保持理性的態度,帶孩子去看醫生。看病時,要準確提供孩子的病情,讓醫生對癥下藥。同時,告訴孩子是否有過敏史。
拿到藥后,聽從醫生的建議,不要隨意增加或減少劑量和療程。此外,為了安全起見,家長應仔細檢查藥品說明書,了解藥品的劑量和使用方法。
兒童應謹慎使用四種藥物
專家指出,兒童應謹慎使用或禁用以下四種藥物:
1.氨基糖苷類:
衛生部明確規定,6歲以下兒童應禁止使用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鏈霉素等藥物,容易導致兒童耳聾和腎衰竭。
2.大環內酯:
紅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等,這些治療服裝原體、軍團菌、支原體的特殊藥物,往往會對兒童肝臟造成更大的損害,如果劑量大,或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肝衰竭、藥物性肝炎,甚至死亡。
3.氯霉素:
目前,這種藥物在臨床上使用較少,但兒童使用后,可能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灰嬰綜合征,甚至嚴重的肝功能衰竭。
4.奎諾酮:
氟諾沙星、環丙沙星等,目前成人使用率較高,但兒童必須謹慎使用,最好不要使用。
由于現有的實驗數據表明,這類藥物會導致軟骨發育障礙,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兒童用藥安全三要訣
1.劑量不多也不少
由于兒童肝腎發育不完全,一次給藥劑量錯誤,可能會產生毒性或治療失敗,每次服藥量應力求準確。
家長應主動提醒醫生和醫生仔細確認孩子的年齡、體重和身高,以確定給孩子的劑量。
同時,要使用精確易用的量具和喂藥器,首先要確認劑量刻度,正確量取,這樣孩子才能吃到適當的劑量。磨粉分包誤差大,應避免使用。
2.好吞,免吃苦
為了避免孩子哭泣和窒息,父母應該選擇適合孩子的藥物。
家長要主動向醫生說明孩子吃藥的需要,希望優先使用液體、糖漿、懸浮劑等藥物。
3.仔細檢查藥袋,妥善保存藥品,記錄用藥情況
家長應向醫生索取藥單,并單獨領取藥單。檢查藥單、藥袋等是否正確。仔細記錄孩子的用藥情況。
將藥物放在適當、安全的地方,以免兒童誤食。
兒童用藥十大錯誤行為
1.濫用退熱藥;
2.濫用抗生素;
三、一病多藥;
四、隨意補品;
5.濫用維生素;
6.濫用丙種球蛋白;
7.隨意使用中草藥;
八、小病貴藥;
9.兒童使用成人藥;
10.糖水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