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膏藥怎么清理干凈 貼膏藥要找準痛點并剃凈汗毛
膏藥是傳統中藥的四大劑型之一,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價格便宜,深受老百姓喜愛。尤其是隆冬季節,不少老人會發作風濕痛、腰腿痛的"老毛病",往往求助于傳統膏藥來解除疼痛。但在膏藥的使用上,需要注意不少細節。很多人貼上膏藥后,不知道該何時揭去,甚至貼上兩三天。實際上,在貼膏藥8―12個小時后,最好將它撕掉。因為在這段時間里,皮膚已經將膏藥的有效成分吸收完了,如果延時不撕掉,將會加重皮膚的負擔,妨礙毛孔的通透,阻滯汗液排出,甚至會出現局部皮炎等。貼膏藥前一定要選準位置。很多人貼膏藥時,喜歡"估摸"著貼,這可能會導致貼敷位置不準,影響療效。
其實,粘貼前先摸準疼痛點,使止痛膏的中心能貼于最痛處。粘貼時先將膏藥與橡膠襯墊分開一部分,將這部分粘貼于最痛處附近,順著痛點方向邊粘邊將襯墊撕去,這樣可以準確地將膏藥中央置于痛點,并且可使膏藥粘貼平整無褶。此外,如果使用方法不當,還會導致膏藥粘貼不牢。
冬季氣溫低,膏藥的黏度降低,附著性較差,不容易貼上去。這時,應該用微火烘烤膏藥后粘貼,或者粘貼好了以后,再用熱水袋敷一下。應當注意的是,加熱溫度不能過高,原因是膏藥大多含有麝香、冰片、樟腦等香竄之品,高溫下容易揮發失效。粘貼不牢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貼敷部位不清潔或者毛發過多,因此在貼膏藥之前,應先用熱毛巾或生姜片將患處或穴位處的皮膚擦凈拭干,然后再貼。汗毛較多的話,還要剃凈汗毛,這能避免撕揭時帶起汗毛引起的疼痛。值得一提的是,膏藥止痛效果好,很多人扭傷腫痛時喜歡馬上貼膏藥止痛,實際上,這會導致腫脹更為嚴重。因為止痛膏藥大多含有活血物質,其活血作用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滲出大量的液體,反而會加重局部腫脹疼痛。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受傷24小時后再貼膏藥。